2015-12-15 10:48:30 來源:福州日報 責(zé)任編輯:夏芳
陳若霖(1759—1832),字宗覲,號望坡,福州螺洲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進(jìn)士,嘉慶間先后任云南、廣東、河南、浙江巡撫。道光元年(1821年)升為湖廣總督,次年調(diào)任四川總督。道光四年(1824)年)授工部尚書并管順天府尹事務(wù),同年調(diào)任刑部尚書,直到逝世。陳若霖為官清正,注意興修水利,精通法律,善于斷案。福州勤政廉政館有專項介紹陳若霖的事跡。 據(jù)陳若霖兒子陳景亮、陳景曾編《望波府君年譜》記載,陳若霖為福州辦了不少好事。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為浙江巡撫,次年,他感到家鄉(xiāng)無家廟,于是他“捐廉俸數(shù)千金,建螺江宗祠,并修《家譜》”。現(xiàn)螺洲陳氏宗祠和陳若霖故居均為福州市文物保護(hù)單位,也是有名的旅游景點。道光五年(1825年),陳若霖67歲,任刑部尚書。他看到北京“福州新舊會館,年久損壞”。當(dāng)年上京趕考的舉人又多,入住會館很成問題。他“首倡捐廉俸,俾先葺治。又致書各省鄉(xiāng)官,勸助題捐,大加修葺,兩館煥然一新”。以后會館活動,他“雖風(fēng)雨必到”。這兩處福州會館近幾十年才消失。道光十年(1830年),他72歲,仍任刑部尚書。他發(fā)現(xiàn)《福建通志》“自乾隆三十三年后,久未修纂。上年有修建貢院余資”,于是他寫信給閩浙總督孫爾準(zhǔn),“請設(shè)局修纂,奏奉允準(zhǔn),實府君倡其議也”。今人經(jīng)常使用道光《福建通志》,卻不知陳若霖為首倡之人。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林則徐到杭州接任浙江杭嘉湖道,結(jié)束了八年的京官生活。秋冬之間,林則徐為鄉(xiāng)親、浙江巡撫陳若霖收藏的《鄭少谷先生詩冊》題詩,鄭少谷即鄭善夫,福州高湖人,明代文學(xué)家,家有遲清亭、桑苧園。為林則徐妻子鄭淑卿的先人。詩云:“法王微狩忘朝昏,八黨柄國崇夷髡。豕希龍毒甚銜花鹿,天寶正德難殊論。先生憂時抒孤憤,抗疏拜杖披天閽。遲清歸來見初志,行吟蘭苣搴荃蓀。草堂瓣香有真髓,黃河冰色非知言。細(xì)律靡以硬語掩,豈直感事聲為吞。茲冊署年毅皇末,江湖每飯猶思存。書如杜評亦瘦硬,豪端跳臥棱可捫。我從觴辰識公筆,冰清本是公詩孫。南湖一臥風(fēng)雨夕,蜾扁瞻肅桑苧園。中丞真鑒復(fù)囗此,秘以篋衍同王與璠。晉安風(fēng)雅定有繼,敢云無佛聊稱尊。”末題“望波中丞大人命題,即求誨定,林則徐呈稿”。 這一年,陳若霖接到朝廷命令,辦理蕭山、山陰,會稽三縣水利工程。據(jù)林則徐次子林聰彝《文忠公年譜草稿》記載,十月,林則徐在陳若霖的支持下,勘查所屬的舊海塘十八層中,薄脆層“攙雜,即令新塘采石必?fù)駡院瘛薄?⒐ず螅靶绿凛^舊塘增高二尺許”,并在“舊制五縱五橫之外添樁石”。海塘十分堅固。林則徐不忘陳若霖給他的幫助。道光十二年(1832年)四月十五日,陳若霖病逝天津。林則徐在江蘇巡撫任上恭恭敬敬地書寫《陳若霖墓志銘》,此拓片珍藏于福建省圖書館。倉山區(qū)北園的陳若霖墓也是福州市文物保護(hù)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