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4 21:49:39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柳丹
第一次比較清晰地知道福州這座城市是在我五周歲的時候,那一年比我大兩歲的姐姐和父母從福州回閩南老家過年。父母當時在福州工作,因無法帶兩個孩子,于是把我放在奶奶家。姐姐一年就回來一次,對老家很陌生。做妹妹的我就像是小主人,每天帶著她去找鄰居的小孩玩。姐姐只會講普通話和福州話,福州話是因為她時常和父母單位周邊的福州小孩玩,無意識學會的。當時我對福州的概念還是挺模糊的,只知道是個地名,不知道它和我居住的閩南小鎮有什么不同。姐姐時不時會講一兩句福州方言給我們聽,我和鄰居的小孩都挺好奇的,平時除了閩南話在這小鎮沒聽過其他語言。姐姐見我們這么好奇,就當起福州方言小老師,一本正經地教我們學福州話:玩叫“卡溜”、太陽叫“立套”、小孩叫“娘哦”、女孩叫“諸娘囝”、男孩叫“唐部囝”、老太太叫“依姆”、老爺爺叫“依拔”、早飯叫“架”、午飯叫“倒”、晚飯叫“慢”……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對福州話很感興趣,學得特別認真。所以姐姐教完之后,雖然我也沒地方用得上,但不管多少年過去,我總會記得這幾句福州話,或許我真的與福州有緣。學了幾句福州話后,福州這座城市已依稀存在我的腦海里,對它也充滿向往。 只是沒想到還沒能等到去福州,學的那幾句福州話也還沒能用得上,父母工作又已調到三明,之后我也隨著他們從閩南到了三明。只是我和福州的緣分依然沒有斷,工作時進了軍工廠,廠里的同事來自五湖四海,自然也少不了福州人,學的那幾句福州方言還真用上了,而且又和她們學了好多句日常用語。再后來我與福州有了更深的緣分,1996年認識了我的愛人,之后成了福州媳婦。 1997年1月,我第一次坐火車來到了福州,與愛人一起走親戚。因為愛人從小在泰寧長大,當兵的時候在福州義序機場,福州城里的景點他不是很熟悉,只帶我去過左海公園、五一廣場、南公園和東街口。當時如匆匆過客,對福州沒有更多時間深入了解,對于來自山城的我來說,對福州的最初印象就是大和繁華。 2007年7月1日,三明到福州的高速公路已開通,三個小時左右就可到達,比原來坐火車縮短了一半的時間。那天正值黨的生日,也是我正式來福州居住和工作的日子。一直很相信緣分,或許在我五歲的時候,就與福州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一次我再也不是匆匆過客,我可以放慢腳步,用心去認識和感受這座成為我第三故鄉的城市。 在這九年的時間里,福州這座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古城,日復一日,熏陶著我。對于它的印象,再也不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大和繁華”。如今的我,更多的感受就是這是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大街小巷,處處散發著文化氣息。 到福州,不得不看榕樹。“滿城綠陰,暑不張蓋”,隨處可見百年巨榕的身姿,福州因此有獲“榕城”之美稱。在福州出生的姐姐,名字里也有個“榕”字,以示紀念。古樹述說著福州的歷史,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福州滿城綠陰,得益于北宋福州太守張伯玉推行“編戶植榕”的辦法,從此榕樹與福州結下了不解之緣。福州知府程師孟曾寫詩贊美張伯玉植榕綠化之功績:“三樓相望枕城隅,臨去猶栽木萬株。試問郡人來往處,不知曾憶使君無?”據統計,福州榕樹上百年的約有600株,上千年的就有6株。壽巖榕、人字榕、龍墻榕、編網榕、合抱榕等古榕、名榕、奇榕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一樹一景點”,造型各異,千姿百態。老榕最美的是氣根,千絲萬縷,垂直而下,遠看如細細柳絲,近看像一位慈祥的長髯老者,靜靜地守護著樹下乘涼的人們。 到福州,不得不說“三山兩塔”。這是福州顯著的地標,三山也是福州古時的別名。“山在城之中,城在山之中”,在福州城內,有三座海拔不高的小山,分別是烏山、于山、屏山,兩塔是烏山上的烏塔和于山上的白塔。“城里三山古越都,樓臺相望跨蓬壺;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宋代詩人陳軒曾作詩這樣贊美三山之美景。三山相距不遠,特別是烏山和于山,只有兩個站的距離。每天上下班一般都要經過這三座山。到屏山時,我總會習慣地望一眼屏山之巔的鎮海樓。這座樓由朱元璋女婿王恭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作為其他諸城門樓的樣樓。“無諸城北樣樓開,萬井煙花拂檻回”。站在親自建造的樣樓,王恭曾感慨吟詠。六百多年來,這座樣樓不僅成為全國九大名樓,而且還被冠以鎮海之名,作為“太平盛世”的象征。屢毀屢建,不絕于世。所以福州如遇臺風天,很多人都格外關心鎮海樓有無受損。烏山在市政府附近,相傳漢代何氏九仙于重陽節登烏山覽勝,引弓射烏,故又稱“射烏山”。烏山上有三十六奇景,自東往西大致可分為烏石塔、古廟群、道山亭、石林園、石壁觀音、凌霄臺等。摩崖題刻200多處,最著名的是華嚴巖側的唐朝李陽冰《般若臺銘》和曾鞏的《道山亭記》。元朝詩人薩都剌登烏山曾即興吟詠“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臺”,并篆刻在蒼崖之上。趙汝愚、朱熹、李綱、蔡襄、元朝薩都刺及明朝葉向高等都留下字跡。每次經過烏山,遠遠地就可看到位于烏山東麓的烏塔。烏塔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 所建的“凈光塔”,可惜在唐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被毀。閩永隆三年(公元九四一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準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才建到七層,王延曦就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烏塔為八角七層,通高三十五米,每層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四層、五層、七層,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記和祈福題名碑等。三山的最后一座山就是于山,位于五一廣場的北側。于山下有一堵滄桑斑駁的古城墻,殘存的歷史痕跡,如一幅壁畫,在熱鬧繁華的五一廣場尤為醒目。于山有九仙觀、大士殿、煉丹井、集仙巖、戚公祠、定光塔等24景,宋代至近代的摩崖題刻百余處。到于山不游戚公祠,不算到于山。戚公祠是福州人民為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而建。祠內供有戚繼光塑像,戎裝威嚴。還陳列戚繼光的軍事著作《練兵紀實》、《紀效新書》、戰爭袍鎧甲殘片以及行軍干糧“光餅”、“征東餅”和記功碑殘石等,祠旁石壁上鐫有郁達夫謁祠時賦詞《滿江紅》一闕。定光塔原名報恩定光多寶塔,位于定光寺內, 是閩王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因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塔被雷火焚毀,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時外面涂上白灰,故稱白塔,與烏塔遙遙相望,矗立空中,黑白對稱,成為福州城內奇特景觀。 到福州,不得不走三坊七巷。這里是福州這座千年古城歷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全國最大的古街坊之一。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坊巷縱橫,青石鋪路,白墻黑瓦馬鞍墻,雕窗鏤欄,古樸典雅,充滿韻味,體現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里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著一批名人故居,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歐陽氏民居、小黃樓、林聰彝故居、二梅書屋、陳承裘民居、水榭戲臺等9處。三坊七巷里還有一條近1000米長的古街---南后街,這里商鋪林立。 “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這是清末舉人王國瑞為南后街所作的詩,他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充分體現了南后街古時的文化風貌。古時的南后街經營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如今的南后街經營品種繁多,有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店,以及傳統飲食店同利肉燕、鼎邊糊、花生湯和福州傳統糕點等。閑暇之時,我喜歡行走三坊七巷,踩著青石板路,漫步在坊巷間,徜徉在明清古民居里,探尋古文化足跡,仿佛穿越時空,寧靜致遠。 到福州,不得不游西湖公園。來福州之前我以為只有杭州才有西湖,第一次到福州西湖是婆婆當導游帶我去的。一進西湖的大門,我就被這古色古香,如詩如畫的美景所吸引。湖光山色,亭臺樓閣,細柳如煙,宛如走進古代王府的后花園。一家人湖上泛舟,清風拂面,愜意無限。西湖公園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為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嚴高所鑿,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被人稱為“福建園林明珠”。仙橋柳色、紫薇廳、開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詩廊、水榭亭廊、鑒湖亭、湖天競渡、湖心春雨、金鱗小苑、古堞斜陽、芳沁園、荷亭、桂齋等景點,不論是景色還是名字,都如此詩情畫意。 “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這是宋詞人辛棄疾在《賀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里對西湖有名的贊美之詞。明謝肇淛在《西湖晚泛》里對西湖夜色也是贊嘆有加:“十里柳如絲,湖光晚更奇”。 到福州,不得不登鼓山。來自山城的我,自幼喜愛登山。來福州后,每到周末,我都會帶上兒子,一起登鼓山。鼓山在福州的東郊,最高峰海拔900多米。登鼓山有三條路,左右兩條是新開辟的山道,我比較喜歡中間這條青石板古道,一路有諸多古人留下的石刻字欣賞,文化氣息濃厚。經過五個亭子,大約走1800多個臺階,方可到達眺望臺,站在這里俯瞰整個福州城。鼓山林壑優美,古跡甚多。有十八景區、千年古剎涌泉寺、喝水巖、白云洞、絕頂峰等景點。這些景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摩崖石刻是鼓山最大的特點,比比皆是,上起北宋,下迄清代及近代,真、行、草、隸、篆諸體俱備,猶如一座書法寶庫。登鼓山不僅是一項運動,而且能受到文化的熏陶。 千年古城,文化景點不勝枚舉。在這九年時間里,上下杭、宋帝行宮林浦村、避暑山莊鼓嶺、雙拋橋、閩王祠、西禪寺、宋代驛道等,都留下了我探尋歷史的足跡,并且用文字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福州的美景和文化。在這九年時間里,在這文化之州,不僅有幸結識一批愛好文學的朋友,并得以引薦加入作協。在與文友們交流學習的過程中,讓我更加感受到這座城市濃厚的文化氛圍。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2012年,福州市文聯主辦福州市作協承辦組織“詩歌快閃”隊,我也加入其中。這些年來快閃隊員們在福州的大街小巷,各大景區,為市民和游客朗誦詩歌,讓詩歌走進生活。 印象福州古韻濃,千年文化蔚成風。愛上一座城,愛上這座城的歷史文化。走不完,看不完,寫不完…… ? ????????????????????????????????????????????????????????????????????????????????????????? 作者:瀟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