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5 09:25:59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進
作品題目:《變化》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林成鍇 (男) 年齡:18? 國籍:馬來西亞 作品由詩巫公教中學選送 ![]() 2017年12月我和小伙伴們參加“尋根之旅”福州冬令營時所攝。 這個冬天,有點甜。 《變化》 初到福州,我覺得沒什么新鮮感。 在來之前我已經查過這座城市的故事,整體上和我的家鄉詩巫還是比較相似的,有著一樣的人,一樣的食物,一樣的鄉音鄉語,盡管腔調上有些微不同。下了飛機,坐在大巴上,我無感的聽著大哥哥大姐姐的旅游講解,時不時回一回禮貌性的微笑,可那心思全在窗外的世界。我像個收音機,尋尋覓覓,渴望找到一絲與我同頻率的電磁波與之共振。找啊找,找了好久,未果。直到巴士開進隧道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發著光的城市標語在車窗外一閃而過,在一片漆黑中顯得格外醒目。八個大字,一瞬間震撼了我。拜訪中國已有六次,我原打算抱著純觀光的心態看待這趟旅程,其實并不抱著多大期望能再擷取些什么,但這趟旅程確實是有厚度的,讓我收獲最多的正是變化,認知、觀念上的徹底升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以俟村老人的千古名言來概括福州人的精神面貌,我覺得再適合不過了。這是句極有畫面感的好句,處處體現著兼容、肚量、氣度,頗有霸氣。不論滔滔江河奔騰,還是潺潺細水長流,最終都將匯聚大海,共存,共榮,正如同當年以黃乃裳先生為首,領著福州子弟來到詩巫與當地原住民及白人拉惹共同開墾新天新地時的勇毅,也是當代福州,我所認識的福州,文化大熔爐的真實寫照。要我說,福州人就是那江河,那細水,是活的。“活”字旁三點水,說明生活具有流動性,是會變化的。只要活著,福州人就在流動;只要活著,福州人就在變化;只要活著,福州人就有辦法隨物賦形。我喜歡水,它利萬物,而不爭,兼善天下。結合旅途所聞所見及生活中的小心得,我敢大膽論斷:福州人如水,其精神核心,正是變化。 我是詩巫福州人,但我先前從不認為能說得一口流利的福州話有什么好自豪的,直到我有幸結識來自印尼的同胞,同為福州人,卻只能以片段的英語,參雜馬來語勉強拼湊出有意義的字句,感覺有點尷尬,有點有趣,也有些無奈。語言之水,連接起世界各地的海外福州魚兒。但魚,往往最不知道誰是什么。不知為何我竟有些慚愧。我學過漢語,英語,馬來語及基本的法語,卻未曾正視過福州話。從前我認為它老土,過時,不正式。我沒想像過福州話只憑口耳相傳,無法以文字表達,有多么脆弱,美麗。這次,我決定品嘗水的甘美。人們常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但我認為,說得一口溜溜的福州話的男人,更有魅力,更加性感。這是我在旅途中經歷的沖擊、成長、變化。 親近福州,美食很多,身材漸厚,與此同時,文化靈命中沉淀的東西也增厚不少。一粒種子,只有掉到扎實的土地上才能生根,發芽,茁壯。我幸福,因為我出生于馬來西亞,我有國,有家,這是我的國籍身份認同。另一方面,我慶幸,因為我是詩巫福州人,我的家鄉保有豐厚的福州文化,這是我的文化身份認同。先前我對此不以為意,搖擺不定,如今我找到了明確的定位,不致矛盾,能踏實站定。國際身份認同讓我享有國家庇佑,我很安全,文化身份認同給我滿滿地安全感。這種東西是流淌血里,鑲嵌骨里,烙印在意識當中的,盡管有意無意的忽略,它始終在那兒,恒定地為自己的人生軌跡形成一股作用力,或多或少都影響著一代代福州少年的思維模式,這或許可被理解為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集體潛意識”,屬于福州人的“集體潛意識”。無論如何,美好事物都應該被保存,延續。這認知上的變化始于這趟旅程,我相信它還在繼續,哺育著一批又一批到此“尋根”的福州少年。“尋根”,我相信也是這趟旅途的最大意義。 新福州的福州少年,我們就是黃乃裳下南洋墾場時所攜帶的菜刀、剃刀和剪刀。盡管漆黑的森林阻擋我;潛藏的沼澤試圖吞噬我;居心叵測的魑魅魍魎魅惑我,我們不害怕。憑此“三把刀”的精神,我們在世界中披荊斬棘,開墾屬于我們自己的一片天。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只要初心不變,我們愿與福州共進退,成長,變化。引用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的一句話,稍有改動:美哉,我少年福州,與天不老;壯哉,我福州少年,與國無疆。我愿世上每個福州少年都能在人生某個時刻,感動我的感動,變化我的變化,幸福我的幸福。 種種變化感觸只可意會,難以完全地言傳。一趟旅程,經歷的思維碰撞太多,太多。我的變化是驚人的。我迫切的想與人分享,因此將我最深邃的感情得之心,寓之文字之中。我渴望再次回到這片土地,這次不需要大哥哥大姐姐拿著布條來迎接我。 歡迎回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