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8 16:47:20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進
作品名稱:《林則徐,我想對您說》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楊沛銓(男) 所在國:馬來西亞 年齡:17歲 作品由吉華獨立中學選送 《林則徐,我想對您說》 你生在一個風雨飄零的時代,要面對列強的盛氣凌人;你一生憂國憂民卻四處漂泊,最終病逝于為朝廷盡忠的路上;在廣東、新疆伊犁、澳門、福建省福州市都有你的紀念館,讓人永遠記住你的家國情懷。一百多年以來,人們從來就沒有忘記你。在你曾經待過的地方,至今都流傳著你的傳奇。今天,我走在福州市南后街澳門路上,瞻仰著你的紀念館,心靈受到洗禮,內心受到震撼,穿過歷史的煙云,仿佛又回到那個動蕩不堪、積貧積弱的昨天。 空氣彌漫著歷史的氣息,我似乎已經聽見了你那顆為民生而牽掛的心。在初升的晨曦中,紀念館大門上的“林文忠公祠”格外醒目。兩邊的屏墻上,分別鐫刻著“中興宗袞”與“左海偉人”兩個橫額。祠門外圍的屏墻上,分別繪著“虎門銷煙”、“為民救災”、“興修水利”等表現你豐功偉績的故事。通過生動的畫面,我仿佛聽見你怒斥列強的吶喊,我仿佛看見你虎門銷煙的決然,我仿佛感受到你抗擊外寇的信念。望著在中祀正襟危坐的你,我知道你的心中一定心憂朝廷,懷有蒼生。雖然歷史更迭,滄海桑田,你依然初衷不改,夢繞魂牽,成為萬民敬仰的所在。 踏進祠堂的大門,莊嚴肅穆的感覺油然而生,仿佛自己已經穿越到清代。儀門兩側的回廊上,陳列了20多面執事牌,上面詳細介紹了你歷任的官職;方形的御碑亭呈品字形陳列著3座御賜石碑。正中是清咸豐皇帝得知你病逝,慰問家屬的圣旨。一邊是“御賜祭文”,另一邊是“御制碑文”。閱讀碑文,緬懷你生前的偉績,頓時讓人生發恍在昨天的喟嘆。拾級而上,只見亭北的樹德堂中,你的官服塑像端正威嚴,楣額掛有清道光皇帝御書“福壽”匾額。其他如曲尺樓、竹柏軒已經成為展覽廳和電化教育場所,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一邊游覽,一邊用心體驗著那段難忘的歷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用高科技多媒體演示手法表現的“虎門銷煙”場景,200多平方米的展示大廳內,100多名仿真人,惟妙惟肖,你在眾多官員的陪同下,高舉右手,宣布虎門銷煙的開始;左側是幾十名工人抬著鴉片,投入銷煙池中,場景利用投影制造水面波動效果。耳邊,我已經聽見了百姓歡呼雀躍的吶喊;眼前,成箱的鴉片被投進石灰池中化成灰燼。 歷史不應被我們忘記,時光也帶不走那段恥辱。由于清廷軟弱,英國商人為了獲取高額的利益,偷偷將鴉片偷運到中國,從此,中國開始了夢靨般的一幕。無數人吸食鴉片,健壯的身體逐漸羸弱,豐厚的家產逐漸敗落,大把的銀子流入英國。早在湖廣總督的任上,你就多次向朝廷上書,請求皇帝下令禁煙,最終,你以兩廣總督、欽差大人的身份前往廣州禁煙。前途撲朔迷離,未來困難重重,但是你依然義無反顧得走下去。在去兩廣總督任上的途中,你風雨兼程,日夜趕路,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因為你知道,自己早去一天,就能早一天解除百姓的痛苦。利劍出鞘,英國商人豈能心甘,紛紛負隅頑抗,在領事義律的支持下,英國商人拒絕執行禁煙令。外寇囂張,豈容猖狂?你以儒雅之軀,動雷霆之怒,命人包圍英國領事館,逼迫英國商人交出鴉片110多萬斤。堆成小山似的鴉片,都是吞噬中國人健康的惡魔,讓英國人的豺狼之心和丑惡嘴臉昭然于光天化日之下。在海邊,兩個偌大的池子投進了生石灰,加入海水不停攪拌,不多會就熱氣騰騰,熱浪翻滾。你下令將鴉片扔進池中,很快就被滾燙的石灰水銷蝕,岸上的人發出如雷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隨后,你乘勝追擊,驅逐英國商人,下令關閉煙館,研制戒煙丸,嚴懲吸食鴉片的人。在你的努力下,禁煙運動取得了輝煌戰果,可是也惹惱了殘暴的英國人。堅船利炮打到廣州城下,軟弱的清政府早已經嚇破了膽,一彈未發就請求議和。狡詐的英國人答應議和的條件是讓清廷把你撤職。就這樣,一代忠良遭陷害,丟官罷職回家鄉。我想,倘若你能繼續沖在抗擊英寇的第一線,倘若你能繼續指揮廣州的海防,倘若清政府能給予你必要的支持,那么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歷史就將重寫。可是歷史就是這樣,所有的過往都不可能重演。所以,當你黯然離開廣州的時候,就知道英寇的鐵蹄很快就會碾碎堅硬的城門,但是此刻的你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臨行前,廣州的父老鄉親十里長堤相送,叩首跪拜你的仁政恩德。 斯人已逝去,憑吊古今愁。你的愛國情懷和仁政愛心贏得了人們對你的愛戴和尊重。倘若在天有靈,你一定知道在你逝世后,好友魏源給你寫了這樣的挽聯:“品望重當朝,猶憶追陪瞻雅范;褒榮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遺徽。”可謂對你的中肯評價。 歷史早已經過去,后人追溯往事,不僅是記住那段令中華民族蒙羞受辱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從你那里感受到了家國情懷。在風雨交加、內有外患的時代,你如屹立不倒的青松,實現著自己的治國理想,詮釋著自己的做人風范,這就是你演繹的人生價值。正如詩人臧克家所說的那樣:“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你無疑屬于前者。 我在紀念館中流連半日之久,思緒也在不覺間跨越了百年。臨別的時候,我又在你的塑像前站立片刻,眼神與你進行再次交流。你還是那樣,目光如炬,慈祥地看著你生前曾經牽腸掛肚的蒼生,無論山高路遠,初衷從未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