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峰崇圣禪寺簡介 雪峰崇圣禪寺,位于閩侯縣大湖鄉(xiāng)境內(nèi)福古線旁雪峰山,距福州市區(qū)76公里,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開山祖師是著名高僧義存。1983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素有“南方叢林第一”之美譽。雪峰山原名象骨峰,古時當?shù)厝罕姷缴巾斂巢袷暗孟蠊且蚨妹小伴}越神秀”與“瓊瑤第一峰”之美稱。唐閩王王審知到此朝山,問開山祖義存:“象骨峰有何異?”答曰:“山頂暑月猶有積雪。”王便賜山名為雪峰,沿襲至今。義存禪師系唐代著名高僧。泉州(福建)南安人,俗姓曾。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到雪峰山立庵興法,師亦以雪峰為號。寺初成,緇素云集,眾每逾千五百人。乾符元年(八七四),僖宗聞其道風(fēng),賜寺號「應(yīng)天雪峰寺」,賜師號「真覺大師」,并紫衣袈裟一襲。大順年中,游丹丘、四明之地,并宣法于軍旅之中。后還閩,備受閩王禮遇。開平二年五月二日入寂,世壽八十七,法臘五十九。其嗣法弟子有云門文偃、玄沙師備、長慶慧稜、鼓山神晏、保福從展等人,以云門文偃最為著名,乃云門宗之祖;而玄沙師備再傳弟子法眼文益創(chuàng)法眼宗;長慶慧稜是怡山西禪寺第四代住持;鼓山神晏是福州鼓山涌泉寺開山祖師。故義存禪師乃上繼行思,下開二宗,在晚唐五代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遺有《雪峰真覺禪師語錄》。 雪峰崇圣禪寺以宗教為主、自然資源為輔,因海拔較高,加上小氣候因素,夏日氣溫比福州低6-7度,是避暑和冬季賞雪的理想圣地。最早的寺在枯木庵,十多年后遷建今址,后規(guī)模逐漸擴大,唐朝朝廷鑒于義存禪師的威望,賜予他“真覺大師”尊號和紫袈裟。閩王王審知尊崇佛教,其主政時,與義存禪師交情深厚,捐資建造大殿、法堂等建筑,畬族大財主藍文卿將7000多畝地和500間房獻給寺里,使雪峰寺進入全盛時期,成為南方罕見大叢林,僧眾多達1500多人。雪峰寺成為廣大佛教徒朝圣參拜的佛教圣地。宋代時,天下著名禪寺按等級列為“五山十剎”,雪峰寺名列十剎之首。至明代,四大名山代替五山十剎,雪峰寺仍有廣泛影響,清代雪峰寺被列為五大叢林之一,后歷經(jīng)戰(zhàn)火、匪患及天災(zāi)人禍,年久失修,至新中國誕生前夕,寺院已破敗不堪,現(xiàn)有的建筑格局多為清光緒年間中興雪峰寺的達本禪師所定。 雪峰崇圣禪寺現(xiàn)存主要建筑有內(nèi)外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禪堂、藏經(jīng)樓、伽藍殿、祖師堂、客堂、鐘鼓樓、方丈室、枯木庵、留香堂、尊客堂等,占地面積約73000平方米。“崇圣禪寺”匾額系趙樸初居士題寫,楹聯(lián)也多為名人名家撰書。寺內(nèi)至今還保存有經(jīng)書、法器、彩瓷、書畫、脫胎、木雕、玉雕等文物。其中義存祖師開山玉印、血書、印度梵文《貝葉經(jīng)》、八千余卷《頻迦藏經(jīng)》、《磧砂全藏》、唐檀木雕觀音、清緬甸國王贈送翡翠玉雕佛像等,均為稀世珍寶。 枯木庵,在蘸月池旁。庵內(nèi)保存一截千年枯檉,高3.20米,圍7.13米,外嵌中枵,皮剝殆盡,像揭開蓋子的大飯甑。南向的正中開一竇如門,似天然的巖洞,樹腹內(nèi)可容納十余人,是開山祖師義存最初入山棲止的地方。腹壁左側(cè),刻有三行直下行楷大字: 維唐天祐乙丑歲造庵子 及作水池約伍仟余功于時 廉主王大王 題刻記載閩王王審知捐資募工建枯木庵、開放生池的情況。書法遒勁挺拔,為唐代流行的柳公權(quán)體。這截檉木,生千年,枯千年,木刻至今也逾千年,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被海內(nèi)外學(xué)者譽為“樹碑”、“樹刻”、“樹腹碑”、“神樹題字”、“金石以外奇珍”。 雪峰崇圣禪寺除殿堂樓宇外,還有山、林、田、泉、池、塔、林等,錯落有致、蔚為壯觀。著名景點舊有二十四處,前人有詩總其名曰: 雪峰(山)寶所(亭)近蘭田(莊), 枯木(庵)三毯(堂)一洞天(巖)。 半嶺(亭)化城(亭)無字石(碑), 萬松(關(guān))雪嶠(路)有龍眠(坊)。 文殊(臺)古鏡(臺)金鰲橋(橋), 羅漢(巖)梯云(嶺)象骨巔(峰)。 香石(磨)放生(池)池蘸月(池), 望州(亭)卓錫(泉)應(yīng)潮泉(泉)。 雪峰崇圣禪寺中最具特色、享有盛名的是義存和尚塔,是開山祖師義存的肉身塔,祖師臨終前一年自畫塔樣,由閩王王審知特遣使到江西瑞跡山選取石材建造,賜名“難提塔”。該塔造型獨特,呈圓鐘形,高4.10米,底徑2.9米。塔身以矩形花崗石壘砌,每塊石上浮雕1-4顆卵形半球狀,共200多顆。塔下為壙室,內(nèi)有銘與序,皆為義存祖師自撰,王審知刻石。存有籤云:“石卵爆盡,吾當復(fù)生。”明宣德年間石卵已爆,寺宇重興。20世紀80年代初,石卵又爆,恰有華僑捐資,寺得重修。“石卵爆花”之說,為雪峰寺平添幾分神秘色彩,堪稱天下異景。 雪峰崇圣禪寺繼承發(fā)揚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重振農(nóng)禪并重的宗風(fēng),開山種植杉、松、竹三十余畝。植牡丹、梅花、杜鵑花、菊花等數(shù)萬珠。地涌金蓮是寺花,系一種罕見花卉,為六大佛教名花之一,三四月間開花,花金黃色,瓣尖粉紅,瓣間生蕊,朵朵重迭,極似佛座。 巍巍翠旗藏靈氣 一流錦水分兩嶼 旗山天梯瀑布。 千里閩江流入福州后,分成南北港兩支干流直奔東海。南港亦稱烏龍江,從西北緩緩走向東南,北岸隔福州南臺島,南岸靠上街、南嶼、南通等鄉(xiāng)鎮(zhèn)直至長樂地界。與烏龍江平行,離岸上3至6公里,一帶狀蒼峰雄峙于上街與南嶼境內(nèi),北高南略低,綿亙16.4公里,即為與福州名勝鼓山對峙且齊名的翠旗山。 翠旗山俗名旗山,山顛欹側(cè),形如旌旗,迤邐數(shù)里,高數(shù)百仞。旗山旗首起于上街,旗尾落在水西。說細些,旗山起于上街溪源里,止于南嶼水西林。九條旗帶飄落于上街、南嶼境內(nèi)。晉朝郭璞在福州《遷城記》中曰:“右旗左鼓,全閩二絕”。明太守、人瑞翁林春澤在《旗山記》中云:“上于霄漢,周回磅礴五十余里,有后王峰、黃藍峰、留仙峰、勾漏峰、仙石峰,團結(jié)如磐,如江流襟帶障南服,興云物,以沾西土,亦一方之勝也。”明詩人陳鳴鶴在《登旗山絕頂》詩曰:“憑空引眺客魂驚,紫蓼丹楓接海城。煙樹萬株青斷續(xù),沙田千頃白縱橫。云迷樵徑猿先到,路絕人寰鳥不鳴。更上孤峰最高頂,九閽開處是瑤京。” 旗山重巒疊嶂,奇峰崢嶸,怪石嶙峋,巖穴鱗次,有36洞天、108巖景。有臥龍潛藏的龍?zhí)叮ㄔ谏辖宙?zhèn)境內(nèi));有仙家周拱夫婦煉丹的勾漏洞;有仙家呂洞賓與李鐵拐對弈的棋盤石和游逛的游仙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因之此山靈氣十足,聲名遠播。 旗山氣脈豐滿,水土厚盈,靈氣激活氣脈,氣脈調(diào)和水土,水土得益邑人,得益五谷果蔬。故其周邊出了不少的舉子仕宦,賢人志士,能工巧匠;蘊藏著溫泉、礦泉,夏不憂渴,冬不畏寒;產(chǎn)出了飲譽京都的貢糕,名播江南的筍絲,揚名八閩的福橘、雪柑、茉莉花。 旗山南麓之境,今謂南嶼鎮(zhèn),民國初曰南嶼區(qū),昔為福州府侯官縣水西。宋朝屬侯官縣的修仁鄉(xiāng)、五芝鄉(xiāng)、西孝悌鄉(xiāng)。修仁鄉(xiāng)轄海平里、靈鳳里、綏平里、遷蝗里;五芝鄉(xiāng)轄閩光里、三秀里、清政里、吉壤里;西孝悌鄉(xiāng)轄揚名里。元明屬三、四、五、六、七、九、十二都。清屬三、四、五、六、七、九、十一都。該境始于東漢,興于明清,盛于民國與今朝共和國。方圓百里,戶居萬灶。東北臨烏龍江,南傍大樟溪;背枕旗山、筆架、飯甑三山;中貫錦溪、蜆江、浯江三河;腹崛彩鳳、白鶴、紅蟳三丘。聚山河之靈氣,河山妖嬈,江水嫵媚,地沃物博,風(fēng)光旖旎。古往今來,地利人和,百世不衰。趙宋朝代,夜列罏峰、峴山兩山靈氣,蓮花磹動,龜蛇交鎖,煙縈霧繞,變幻萬千,曰“合山天下奇觀”;朱明朝代晝羅錦溪、梧溪、蓬萊三溪之水,白練飄逸,銀光泛彩,潮汐迂洄,壯觀無比,謂“環(huán)江第一名勝”。此乃本境之奇觀異景,稱絕于世,里人稱“兩嶼二絕”也。 旗山迤邐數(shù)里,高數(shù)百仞,山谷溪澗繁多。其在境內(nèi)的五都村的山后至中溪村的山后,從石壁、堂阮、虎嘯、留前、勾漏、仙石、溪山、諸圣、石松,九條溪澗匯成一條溪流,美如銀色的錦綢飄逸在大地上。此溪乃本篇所書的錦溪也。明禮部尚書曹學(xué)佺在《錦溪泛舟》詩中歌錦溪曰:“溪水明于錦,層波映不窮。山光籠竹滿,樹勢俯泉空。少怯陰無日,虛疑響雜風(fēng)。歸舟如可問,猶待暮潮通。” 錦溪繞山蛇行,涓涓細流,流到昔呼馬崎山(亦曰峴山,今謂太平山)與罏峰山相峙地段,由于上游地勢高,水流湍急,流至此處,因地勢平坦,泥沙淤積溪床,天長日久,積淀成了兩個小島嶼。兩小島隔溪對峙,溪左之島方位居北,里人俗呼北嶼;溪右之島居南,因此呼南嶼。北嶼、南嶼簡稱兩嶼。兩個小島小巧玲瓏,生機無限,靈氣十足。 北嶼背枕旗山旗帶飄落點馬崎山,其山狀若蛇行,蛇行活脫輕捷,又似形如鋒柔的一管文筆,筆暢文通,筆能生花,筆能超生,故北嶼人氏執(zhí)筆管,出文人官宦。南嶼傍平地起凸的罏峰山,此山狀似龜游,龜游四肢劃動,兩目四下顧盼,又似一個沉甸的大秤砣,故南嶼人氏善劃算,四肢勤,頭腦靈,掌秤桿做生意,出商人巨賈。因之本境昔有“北嶼筆桿,南嶼秤桿,有官有商,富甲一方”之謂也。 北嶼主姓林陳兩氏,占地各半,北為林居,西為陳住。林氏所出子弟皆是文質(zhì)彬彬,知書達理,仕宦文人。其獅巖房與旗峰房為最佳。獅巖房的林士衡,官居七省經(jīng)略使,為南宋抗金主戰(zhàn)派,名振朝野,其退老歸林后,在峴山卜筑“使亭草堂”,與名臣唱和,后峴山以使亭草堂易名為“使亭山”,遂訛傳為太平山;旗峰房的林春澤登進士后肇建了明朝古街,與城門濂浦林氏斗富比貴,告老返鄉(xiāng)后,也在峴山卜筑“錦溪草堂”與名宦唱和,邁百齡時,朝廷為其在鄉(xiāng)間賜建“人瑞坊”,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奉旨敕建鄉(xiāng)賢祠——旗峰林公祠,留下了美談佳話。 南嶼主姓陳、林、劉、葉、張諸氏,多為商賈之士。元初南嶼富沙葉氏永濟公,獻資并募緣籌建了永濟橋,里人俗呼“新橋頭”,解了里人舟涉之苦,方便了民眾行旅;明末蘭堂陳氏惟傳公勇當募緣首,主持全面重修合山橋,遂使橋才穩(wěn)固至今。清初淮海劉氏端英公、鳳池張氏爾修公將財神資助的金銀建了南北兩嶼民眾祈安求福的殿堂福罏寺,里人俗呼“泰山堂”;民國期間蘭堂陳氏岱琨公在南嶼街創(chuàng)辦了大華電光廠、碾米廠、黃花崗中學(xué)等公益事業(yè),給兩嶼民眾夜間帶來光明,使婦女永遠免受礱谷舂米的勞累,使學(xué)子能得到就近升學(xué)。 南嶼由于地域比北嶼寬闊,人口居多,商賈云集,形成街市,地理形勝優(yōu)越,向外輻射力強,因之清末民初,官府里人便以南嶼作為鄉(xiāng)名,把南北兩嶼統(tǒng)為一鄉(xiāng),先曰南嶼鄉(xiāng),再謂南嶼區(qū),后定南嶼鎮(zhèn)。從鄉(xiāng)至鎮(zhèn),由清末至今,行政地名與時俱進。而曾經(jīng)名噪一時的北嶼隨著歲月時光的流逝,被人們漸漸淡忘,如今再也沒有人去問津它了。 南通 方山 古驛道 五虎山 北宋、唐代之前很長一個時期,福州往南的主驛道從閩侯縣南通鎮(zhèn)方山經(jīng)過。方山寺僧懷惲被唐憲宗封為“國師”,方山的特產(chǎn)——露芽茶列為貢品,方山柑桔還得到唐玄宗的敕號。挖掘和展現(xiàn)唐代福建的這段輝煌,應(yīng)當是現(xiàn)代福州人的責任。 閩侯縣南通鎮(zhèn),處在烏龍江南岸。大樟溪從永泰群山而來,穿過鎮(zhèn)西匯入烏龍江。在水路交通為主的時代,這里是十分重要的碼頭。南宋初年福州太守梁克家寫的《三山志》(卷5·地理類·驛鋪P50)明確記載:從福州往莆田“凡五驛十鋪。舊由方山渡,宣和六年,乃出西峽”。也就是說,在北宋宣和六年(1124家寫的《三山志》(卷5·地理類·驛鋪P50)明確記載:從福州往莆田“凡五驛十鋪。舊由方山渡,宣和六年,乃出西峽”。也就是說,在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前,福州南行走的都是方山渡。該書還具體記載:“異時,驛路出方山渡,江面彌漫,無風(fēng)只二十里,有風(fēng)七十里。沿兩沙洲,隨潮涉二時乃至……甫登南岸,即涉方山嶺,又有佛嶺,白蒲嶺,熱隔嶺,而后達太平驛。”這個“方山嶺”,就是南通鎮(zhèn)南面的方山。“方山北渡”,當在現(xiàn)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陽岐村的“陽岐午橋”附近;而“方山南渡”,則應(yīng)當在烏龍江南面上溯大樟溪東岸不遠的一個地方。從“方山南渡”下船,走不遠就可以翻越方山了。 正因為這里是北宋、唐代之前很長一個時期福州往南的主要驛道,所以在方山上建有當時十分著名的方山古寺。《三山志》中(卷33·奇觀類一P525)就有詳細記載:“方山寺,清廉里,陳天嘉元年(560年)置……山在州南,重江之外九鼻,東向正北,遠望突兀端方,直下數(shù)千尺,故名。”“是山峭拔秀碧”“真一郡奇觀”。我們從福州橫跨南通特大橋去南通,遠望方山,確實“突兀端方”“峭拔秀碧”。 對于當時作為“一郡奇觀”的方山,梁克家在《三山志》中引述了許多描寫她的古詩。 一首詩寫道: “到山不識山面目,但見九鼻盤溪曲, 歸來兀坐小窗下,倚天百里剖寒玉。” 又有太守王逵詩: “眾狀皆窮險,茲形獨擅方。 坦夷中砥礪,端正外青蒼。 上帝圍棋局,炎君避暑床。 回嗟大行路,更近利名場。” 處在主驛道旁且始建于南朝的“方山寺” 回嗟大行路,更近利名場。” 處在主驛道旁且始建于南朝的“方山寺”,在唐代名氣就很大。《三山志》寫道:山上“有古壇、石床、石棋局”。“石床左右有柑桔木,歲所生味特甘,人或得之,可食不可竊。天寶六年(747年)敕號甘果山”,方山柑桔曾經(jīng)得到皇帝的封號。另外,“有唐賈島《章敬國師碑》銘”。僻居方山的哪一位僧人,被皇帝封為“國師”?唐代大詩人賈島,又為什么會為他寫碑銘呢?明王應(yīng)山《閩都記》中有詳細記載:唐代方山寺僧懷惲,名榜四域,為一代名僧。故于元和三年(808年),被唐憲宗詔居長安(今西安)章敬寺,并禮請至麟德殿講經(jīng)。元和十年(815年),懷惲圓寂時,謚“大宣教禪師”。唐名儒權(quán)德輿為其撰寫《章敬國師碑》,著名詩人賈島為其寫“銘”。有了這層關(guān)系,方山的特產(chǎn)——露芽茶傳到京城并受皇帝贊賞,也就不足為奇了。《三山志》(卷41·土俗類三P648)在介紹福州特產(chǎn)“茶”時,具體記載道:“唐憲宗元和間,詔方山院僧懷惲麟德殿說法,賜之茶。懷惲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則方山茶得名久矣。唐《地理志》亦載:‘福州貢臘面茶’,蓋建茶未盛前也。”說明福州方山茶的出名遠在建茶(今建甌)之前。所以,唐朝《國補史》及陸羽《茶經(jīng)》都記載,方山又叫茶峰山,所產(chǎn)露芽茶,列為貢品。這樣的輝煌在唐代福建并不多見。挖掘唐代福建的這段輝煌,應(yīng)當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南宋后主驛道的改變,導(dǎo)致方山寺的逐步衰落。明朝初年的一場大火,幾乎把它毀為平地。以致明朝中葉,里人游方山寺時,只見“寺已頹,荒穢凄涼,惟余殿基,相與挾石柱以斗力”。但方山背面,依然十分熱鬧,因為主驛道改峽江過渡后,便從方山背面經(jīng)過。朱熹當年留下的“怡山良石”“神仙所居”等石刻,至今還在。說明從南宋以后,人們登山的重點也轉(zhuǎn)到方山背面了。 可見,這座山并沒有遠離人們的生活,只是明清之后,同一座方山又被人們稱為五虎山。上述提到的明王應(yīng)山《閩都記》這樣記載:“方山,在清廉里,一名五虎,閩籍第四案。”即福州人常說的“一旗,二鼓,三高(高蓋山),四虎(五虎山,即方山)”。明人林應(yīng)奎《游方山》詩亦云:“五虎峰頭接太虛……”分明已經(jīng)把方山與五虎山視為一體。 同一座山,為什么會有截然不同的兩個名字呢?我們詳細考察后發(fā)現(xiàn),地處南通與尚干之間的方山(或五虎山)是一個小山脈,從西南綿延到東北走向,亦可以說,是從大樟溪畔綿延到烏龍江畔。南北長約7公里,東西寬約6公里,綿延永泰、福清、閩侯3縣,面積約41平方公里,最高處海拔611米,上有9個山峰面北向東(即《三山志》中說的“九鼻”)。當方山古渡成為主要交通線時,人們從這個方向看方山,便見到“突兀端方”的外形,稱之為方山十分形象。但到南宋后,福州往南主驛道改從南通以東的峽江過渡,人們過峽江后經(jīng)過的是方山的背部。從那個方向看方山,看到的便是5個山峰如五虎騰空而去的形象,稱之為五虎山也是十分適當?shù)摹?梢姡捎隗A道的改變,人們看方山的視角也發(fā)生變化,久而久之,“方山”就改稱“五虎山”了。但在書本里,方山的舊名稱并未消失,后人如不加辨析,有時會搞糊涂了。 驛道的轉(zhuǎn)變,雖然導(dǎo)致方山古寺的衰落,但其后一段很長時間里,南通仍是福州往永泰的水路交通必經(jīng)之處。只有到了建國之后,由汽車為主的公路交通取代了水路交通,福州汽車從灣邊搭船過渡,后沿大樟溪的西面去永泰,此時南嶼交通方便了,南通卻變成了“難通”。因為從南嶼到南通,從蓋山到南通,都無法從陸路行走,汽車只有繞峽江,轉(zhuǎn)尚干,路途增加了好多倍。“南通,難通,真難通”的局面,到近幾年才有了根本的轉(zhuǎn)變。從南嶼到南通的南港特大橋,從灣邊(陽岐)到南通的灣邊特大橋先后建成,福州到南通只有一步之遙了。高速公路已穿過南通,正在動工的螺洲特大橋?qū)⒔?jīng)過南通東面,開發(fā)“兩江四岸”的雄偉步伐日益震撼南通大地。這時,精心保護方山古渡口和古驛道,展現(xiàn)方山古寺的往日輝煌,也應(yīng)列入題中應(yīng)有意義。我們期待著,南通在建成福州市農(nóng)副產(chǎn)品交易中心的同時,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態(tài),并將方山古寺的輝煌重新展現(xiàn)于世人雄偉步伐日益震撼南通大地。這時,精心保護方山古渡口和古驛道,展現(xiàn)方山古寺的往日輝煌,也應(yīng)列入題中應(yīng)有意義。我們期待著,南通在建成福州市農(nóng)副產(chǎn)品交易中心的同時,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態(tài),并將方山古寺的輝煌重新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 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簡介 曇石山遺址位于閩江下游北岸,距離福州市區(qū)21公里。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54年,迄今已歷經(jīng)十次面積不等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墓葬、灰坑、壕溝、陶窯等遺跡,以及陶器、石器、貝器和骨器等文物。2001年,曇石山遺址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曇石山遺址命名的曇石山文化,分布于閩江下游,直達沿海地區(qū),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臺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群星璀璨的天空,它是崛起于東南沿海的一顆明星。 1998年,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正式成立,這是福建省第一座依托于史前遺址的博物館。2005年,福建省政府啟動“曇石山遺址保護和博物館建設(shè)”的省重點建設(shè)項目,2008年6月14日,遺址博物館新館落成并對外試運行。 與舊的曇石山遺址博物館相比,新館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環(huán)境優(yōu)美,設(shè)備先進。布局合理,展線順暢。陳列突破了舊傳統(tǒng)手法,使用了新展示手段、新材料、新工藝,在形式設(shè)計上有新創(chuàng)新。 《海峽文明之根——曇石山文化陳列》是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新館的基本陳列,展線長約220米,面積1460平方米,由序廳、第一展廳小序廳、第一展廳場景廳、休息廳、第二展廳等組成。 展覽以半個多世紀以來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曇石山文化遺物為陳列品,充分運用雕塑、仿真場景、多媒體、圖片、文字資料和聲光電等多種方式,多方位、生動地再現(xiàn)了五千年前曇石山人生產(chǎn)、生活的場景,還揭示了曇石山人的社會意識,曇石山文化的源流及與海峽對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緊密聯(lián)系。基本陳列反映了曇石山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地位,在福建閩越文化中所留下的不可磨滅的烙印,對史前海峽兩岸文化交流、閩臺古文化淵源以及南島語族的起源等課題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依據(jù)《曇石山遺址保護規(guī)劃》和“曇石山遺址保護和博物館建設(shè)”項目的要求,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將依托史前遺址,建設(shè)成融博物館、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和遺址公園為一體的遺址展示園區(qū)。充分發(fā)揮近鄰福州省會都市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曇石山遺址的歷史、科學(xué)、旅游三大價值。成為福建省精神文明、物質(zhì)文明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shè)的重要窗口和文化旅游的優(yōu)秀品牌。 2009年春節(jié),經(jīng)改擴建的遺址廳也竣工并對外開放。新的遺址廳造型優(yōu)美,玻璃幕墻顯示了人們對祖國古文化的珍視。充分展現(xiàn)了曇石山遺址的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使人們能夠親臨其境,體味原始風(fēng)貌和考古發(fā)掘成果。 精美的洽浦“正樓厝” 前廊窗欞 世事變遷。當下的社會正處于大開發(fā)大建設(shè)時期,閩侯縣甘蔗街道洽浦村的村容村貌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我仍留念那或高或矮或大或小的古厝老屋,它們?nèi)鐗K塊補丁般散落于村莊的大街小巷。如今,洽浦的舊式老宅粗略統(tǒng)計約存43座。它們中小的簡樸雅致、大的宏偉壯觀、陳的殘破而有余韻、舊的莊重而有威嚴……但就保存的完好度和建造的精美度而言,第一非“正樓厝”莫屬。 “正樓厝”位于洽浦村東北方向,緊臨村主干道,門牌91號。它竣工于1923(農(nóng)歷癸亥年)年,為純木結(jié)構(gòu),面闊6扇5間加兩披榭,5柱進深,前有天井。如今天井兩側(cè)已蓋起高大磚房,“正樓厝”隱于其間,鮮有人關(guān)注。 “酒香不怕巷子深”。 入村口,沿主道由北往南前行50米左右,左轉(zhuǎn)斜行向上幾步便來到“正樓厝”。站到天井中央你會頓感豁然開朗,毫無普通木屋的那種陰晦之氣。老宅正中房檐下有一塊三尺見方的紅底木匾,正中斗大一個行楷鎏金“福”字,四面各有一只鍍金蝙蝠展翼圍繞,在陽光照射下閃光弈弈。檐下左右是兩樁廊前正方大柱,正面書紅底黃字正楷對聯(lián):三瑞家聲遠,四賢世澤長。它道出了洪氏宗親的淵源。“木本水源,認祖歸宗”這幾乎是所有人都有的歸根情結(jié)。大柱內(nèi)側(cè)書黑底黃字草書對聯(lián):鳶飛月窟地,魚躍海中天。這可是朱熹老人家最喜愛的楹聯(lián)之一,雖不知是否出他老人家之手跡,但足以道出立家、立業(yè)、立世于人后的豪氣。 登上五級臺階,來到前廊,我們的目光無暇顧及精美的梁枋、敞亮的大堂,便不由自主地被東西廂房前的24扇窗欞所深深吸引。放眼望去那扇扇不足一平方大的鏤空窗欞,上面布滿了或直、或彎、或斜、或翹的無名指般細的木條,縱橫交叉錯落無序地拼擺在一起,似斷不斷、似連非連。觀者紛紛自以為從中尋覓到了或花卉、或鳥獸、或人物等構(gòu)圖,不一會兒卻又紛紛自我一一否決,再多瞄幾眼便覺眼花繚亂,頭暈?zāi)垦#缛霟o解迷陣。這會兒,你得靜心閉目片刻,才可再走近細細端詳,你便會有驚奇發(fā)現(xiàn):原來那細細木條乃是一只只形體變化多端的小龍。你若費心細數(shù)幾次,便發(fā)現(xiàn)每扇窗欞中的小龍竟達24只之多,而且每扇都用大半數(shù)的小龍組構(gòu)出一個或男或女人物圖案。他們都衣冠端莊,面目清淅,正襟危坐,高高在上,顯然一副受人膜拜的姿態(tài),透出一股不可侵犯的威嚴。此二人許是洪氏先祖,亦或是三界神明,更或許就是正樓與王氏本人,我們便不得而知了。剩下的小龍就盤在男女人物圖案的下方組構(gòu)出或 “吉”、或“雙喜”、或“爐鼎”、或“中國結(jié)”等等精美圖案,兩兩一對,對對不一。多處鏤空之處還有寶瓶、花卉等木件點綴其中。方寸木塊竟能雕成如此精妙絕倫的人間精品,不得不讓人驚嘆雕刻者的匠心獨運,技藝超群。就在每扇窗花的下方,各有一副惟妙惟肖的雕刻畫,有些雖已破壞,但依然能清晰地辨認出其中“孝感動天”、“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親嘗湯藥”等故事情節(jié), 24副雕刻畫正是古代傳說中的二十四孝圖。回到大堂,只見紅柱紅壁,映襯得滿堂生輝。堂壁正中又有一塊鎏金福匾,福匾上方有一塊精妙的長方形鏤空雕花:雕花兩端各有一條蜿蜒的姣龍護佑,中間并排五個同心圓,大圓中分別有方勝、蝙蝠等紋飾層層環(huán)繞,小圓內(nèi)各有一香爐紋飾,爐上分別雕刻“金、木、水、火、土”五行小篆。雕花再往上直到頂便都是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的人物組圖木雕,大意是“衣錦還鄉(xiāng)”、“與民同樂”、“八仙做壽”等等,均含吉慶、如意、忠孝等寓意。畫面美輪美奐,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福匾左面掛有正樓內(nèi)人王氏的畫像,上面記錄有王氏的生卒年等信息。畫像兩側(cè)書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曰勤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下聯(lián)曰入則篤行出則友賢,橫批:發(fā)家致富。這道出了王氏勤儉持家,待人以誠的嚴謹家風(fēng)。我想,這也完全可以作為洽浦全村鄉(xiāng)里的共同持家信條,孰不知“勤儉、務(wù)實、誠意”這可是發(fā)家、守業(yè)的三件寶啊。 老宅主人正樓公,字懷高,生同治庚午(1870)年,卒民國丁卯(1927)年。在家排行第四。據(jù)其后人憶述,正樓與其妻王氏的邂逅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話說關(guān)源里王家是一戶殷實人家,女大當嫁,這一天王老伯與媒人約好到洽浦村為女兒相夫君。不知為何卻尋不著路,東穿西竄竟來到正樓家附近,見一位青年五官端正、一表人才,正臨窗奮發(fā)讀書,頓感親切,便上前詢問家庭狀況、讀書情況、將來打算等等,沒想到此青年落落大方,對答流利、態(tài)度務(wù)實、見解獨特,王老伯內(nèi)心頗為賞識,又見此青年與自家女兒玉蓮年紀相仿,便暗生嫁女之意。王老伯回家后便找來媒人打聽其詳細狀況,拿定主意后便托媒人來洽浦說親,這才有了兩人的百年之好。成家后的正樓在其老丈的扶持下,開始在蘇州一帶做起了收售紅茶的買賣,多年努力后終于置下了一份富足家業(yè)。正樓與王氏共生三子一女,三個兒子娶親時女方均有丫環(huán)作為陪嫁,最多時一次陪嫁兩對丫環(huán),這在村里多年來也少見,此事也被村里人不時津津樂道,嘖嘖贊嘆。在門當戶對盛行的那個年代,足見正樓家當時的富貴了。 洽浦“正樓厝”設(shè)計考究,建造精美,歷經(jīng)近百年風(fēng)風(fēng)雨雨保留至今,是洽浦村厚重歷史文化難得的一份代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