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福州美食與傳承》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 劉正祈 年齡:13歲 國籍: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詩巫公教中學 指導老師:黃拔倩 福州美食與傳承 有一句話說:“民以食為天”,美食,可以滿足口腹之欲,可以安慰人心,也可以拉近料理者和食客的距離。飲食與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輝映,它既能表現出當地的文化氣息,又能展現出當地人對自己文化的驕傲。 詩巫被稱為“新福州”,所以詩巫也是一個福州美食天堂。當中有三樣是所有土生土長的詩巫人心中懷念的著名福州美食。 鍋邊糊,由于福州話中“鍋”念作“鼎”,所以也被成為“鼎邊糊”。鼎邊糊是福州著名小吃,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一直流傳到福建省各地。其獨特之處是,吃起來有韌性,湯清不糊,味道可口。鼎邊糊的主料為米漿,作法為以圓鍋煮滾水,放入海鮮、蔬菜、肉類等材料煮成湯底,再將米漿淋一圈在鍋內上半部,待米漿稍被燙干后用鍋鏟刮入鍋中隨湯汁烹煮。因為是米漿淋在鼎內的邊緣,因此得名“鼎邊糊”。其成品色白,口感鮮嫩,有濃郁的漁家風味。 福州面線是福建省傳統的地方小吃,隨著當地部分人移民傳到詩巫,屬于閩菜系。福州面線起源于南宋時期。它以“絲細如發、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而聞名,采優質面粉加鹽等輔助料精制而成,色澤潔白,線條細均,質地柔潤,落湯不糊,香爽可口。福州面線煮食方便簡單,將面線投入沸水鍋中,待線面上浮后撈起,倒入燉好的羊肉、雞肉、或豬上排湯中,再調些福建老酒、蔥花等,其成品芬香味美。在福州地區,面線廣為民眾喜愛。大年初一,人們都要吃一碗面線,祝福健康長壽。 光餅,相傳原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部隊的干糧。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將領,因此稱它為“光餅”。經歷500多年的演變,傳統品種有光餅、烏糖餅、光肉餅、芝麻肉餅、姜蔥餅、蝦肉餅、老爹餅、經魁餅等近10種。現在市場上常見的有光餅、光肉餅、芝麻肉餅等3種。 有人說,除了愛,再沒有什么能夠比食物恰如其分的感受故鄉的滋味。飲食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象征,也代表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許多傳統家鄉風味美食正處于逐漸失傳的階段,須給予關注,并作出各項努力,讓家鄉美食得以繼續流傳,讓百年后得子孫們也能夠品嘗到這帶有家鄉口味的傳統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