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我是福州人》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黃歆雅 年齡:13歲 國籍: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詩巫公教中學 指導老師:黃拔倩 我是福州人 我的祖籍是福州,但一直以來,我卻對中國的福州不求甚解。從我爺爺那一代開始,我們就是在詩巫土生土長的“福州人”。然而,到了我這一代,卻連最基本的福州話都不會說了。當聽到父輩們用福州話交談的時候,我就像在聽著不知名的音樂,有覺得莫名其妙的有趣。 對于我自己是個福州人的身份,我的印象是很模糊的。然而,仔細的想一想,我的日常生活里,卻到處都有福州的元素存在。首先,我的祖父祖母總喜歡和我說福州話,時不時的和我說幾句福州話,讓我猜猜他們的意思。接著,就用福州話告訴我,福州祖先們刻苦耐勞的精神,還有他們早年在詩巫拼搏的過程。聽得我都以身為福州人為榮了。 民以食為天,說到對福州的印象,美食可能是我知道最多的了。干盤面的大名是人盡皆知,煮好的面條,被豬油拌了一下,簡單而粗暴地撒上蔥花;光餅,剛出爐的光餅,簡直人間美味,面粉香,芝麻香,還有微微燙嘴的口感;福州炒面,其實正確的來說,應該是燜面。面條炒熟,加蓋燜一會兒,出鍋時再加一份荷包蛋。我個人覺得,它的味道能溫暖一顆寒冷的心。還有禮餅,魚丸,紅糟肉,芋泥等等。這些美食對福州人來說都是如數(shù)家珍。 說到對福州的印象,我們最不能夠忘記的就是那些福州先賢,黃乃裳、劉欽侯、黃景和等人。他們的名字都命名在我們的學校、醫(yī)院和道路上。此外,還有各種姓氏的公會都有著非常華麗的會所,來紀念這些先賢。 我們海外的福州人一直以來都用自己的方式慶祝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農歷新年張燈結彩,除夕晚上,放煙花放鞭炮,火樹銀花,炮聲隆隆,簡直比祖籍地還要熱鬧。端午節(jié)的粽子,中秋節(jié)的月餅,我們也都有。而且,還青出于藍地加入了東南亞的特色。然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冬至的湯圓。奶奶帶著我們搓湯圓,而我們總是喜歡把它們搓成“奇形怪狀”的形狀。 幾年前,我的表姐出嫁,一切按照福州的禮儀來辦,貼著紅紙的禮餅,一籃又一籃的嫁妝,整個房子都用紅色的布條來布置。新娘穿著紅色的禮服,給父母敬茶,一切繁瑣又美好。我那時候就覺得這些文化傳統(tǒng)很值得保留,一代接一代的傳下去。 我的祖籍是福州,而我卻是一個不會說福州話的福州人。反省自己身邊這么多的福州元素,每一件都和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希望有一天能用福州話再來說一次,做個真正的福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