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我門的家鄉——福州》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朱欣怡 年齡:14歲 國籍: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詩巫公教中學 指導老師:姚心源 我門的家鄉—— 福州 我呢,是個純正的福州人,身為一個正宗的福州人怎么能不會一點福州話。雖然我的福州話不怎么標準,但是我依然喜歡講我那“半桶水”的福州話,使得我的家人每當聽到我說的福州話都會捧腹大笑。其實福州話原本是中國的一個省府的本地語言,后來因為一些原因才流傳到馬來西亞的,福州人大多聚居于東馬砂拉越詩巫及西馬霹靂州實兆,我們在日復一日的傳承中,使得馬來西亞也散發著濃烈的福州氣息。 福州人大多以福州話來進行溝通,我們大多稱我們的母語為“平話”。而在藝術方面我們的福州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戲曲音樂和工藝美術。我們福州的傳統音樂有十番音樂,而傳統曲藝則有閩劇、北路戲、福州評話等。傳統的工藝有福州紙傘、牛角梳、軟木畫等。 在當地其實有著很多我們福州的風俗習慣,比如過節日和人生禮儀。大多的福州人最常過的節日有春節和清明節。在春節要來臨前,我們都會先進行“掃堂”,即選擇吉日進行大掃除,并貼上春聯和財神爺。到了大年初一當天,家里的大大小小長輩小孩齊聚一堂一起慶祝春節的帶來。家家戶戶會放炮竹,來驅趕年獸。過后就會到小孩最喜歡的環節派利是,小輩須跪在長輩前面磕頭,并說一些祝福語討長輩歡喜,才會得到利是。 清明節也是每年福州人會過的節日。清明節當天,我們必須早早就去到墓地進行拜祭。這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去的,比如孕婦、小孩、運勢低和體弱之人都不易掃墓。我們在掃墓時也要注意不可嬉戲打鬧,這是對先人的不尊重。在這個節日,我們需要在先人的墓前擺上水果和鮮花并且整理先人的墳墓,除了這些我們還須要燒一些紙錢給我們的先人。由于神明也往往是凡人修成的,所以就從燒紙錢給先人,演變除燒紙錢給先人后神明的習俗,意味著燒給他們享用。清明節就是為了追思和緬懷先人的,也告訴我們做人要飲水思源,先人給我們的教育很重要,沒有他們就不會有現在的我們。除了自己的努力,我們部分的成就也是因為先人的庇佑才會有的。 說到福州的文化和習俗,當然必不可少的還是福州的美食。福州美食中我覺得最具有吸引力的是福州的鼎邊糊。鼎邊糊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碗看似普普通通,但是卻蘊藏著濃厚的味道。鼎邊糊是以磨好的米漿沿鍋邊澆在鍋的上半部,待米漿稍被燙熟后刮入鍋里隨湯熬煮。在我們詩巫就有間擁有60多年歷史的鼎邊糊,這里的鼎邊糊可說是我們詩巫最正宗的鼎邊糊了。 滿洲糕也是個傳統的福州糕點,它也因為制作過程復雜導致很少人原意繼續傳承。滿洲糕聞起來有種淡淡的花生香,還有肉眼可見的花生碎摻夾在里面。滿洲糕主要的制作材料有花生碎、油、白糖和面粉。在制作過程中最大的工程就是要將花生曬干并放進烤箱烤熟冷卻后才能攪碎。當我們在制作滿洲糕時也要注意它的火候和時間,避免它太硬或者沒有熟透。 福州的傳統文化、習俗、美食其實有很多,全部都是歷史悠久的。現在的人,全部都不愿意傳承福州的傳統,導致很多東西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人們遺忘。總的來說,我們應該繼續傳承福州的傳統,讓我們的后代也能了解到這些文化習俗和嘗到這些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