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尋根之旅》 作品類別:繪畫 姓名:包承希 年齡:12歲 國別(地區):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砂拉越古晉中華小學第六校 指導老師:王美燕 尋根之旅 “語言是民族的靈魂”這句至理名言說得一點也沒錯。無論你身在何方,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就如有福州人的地方你就會聽到他們以福州話親切地交談一般。我班主任的故鄉也在福州,她告訴我福州人在見面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吃飽了嗎?”這足以顯示福州同胞互相關懷之親情隨處可見。我是個只會說幾句簡單福州話的“福州人”,這是我自小沒有和長輩們生活在一起,缺乏學習機會的緣故。在家里,我和父母常用華語來溝通,因此福州話在我的認知里幾乎為零,這無疑是我心中的小遺憾。偶爾隨父母回鄉,曾祖母看見我時,都會用福州話跟我溝通,但是我只能點頭如搗蒜的來回應她。當我聽不懂的時候,就會用眼神向爸爸求救,這時我的爸爸就是我的英雄,因為他總能適時為我解除窘境。爺爺對我講過福州有十邑——閩侯、長樂、福清、連江、羅源、永泰、閩清、古田、屏南和平潭。我們是福州屏南人。 曾祖母經常念叨我爸爸要教我和弟弟講福州話,因為根不可斷。爸爸給曾祖母念叨怕了, 就決定付諸行動不再跟我們紙上談兵。趁著2018 年的農歷新年,帶我們一家人踏上尋根之旅回到福州探親。首先, 我們先去探望九十三歲高齡的曾叔父。他不僅殷勤地招待我們還煮了他的拿手好菜——福州面線、米時及粉干蛋等當地的傳統食物來宴請我們。每一道菜里蘊含著濃濃的情誼,曾叔父還耐心地為我一一介紹每道福州菜的典故及寓意。舌尖上的美食吃在嘴里,甜在心里,這種文化與愛的傳承美食真讓我回味無窮。 對福州人而言,面線是福州人的“喜面”。無論是節慶或者招待親朋好友,福州面線都是桌面上必備佳肴。雞湯面線伴著自釀香醇的紅酒,迎面而來的香味,頓時讓我垂涎三尺。飯后,我跟著曾叔父到后院學習釀葡萄酒的方法。曾叔父院子里種了兩棵葡萄樹,一串串葡萄垂掛在樹上,果實累累,煞是好看。每年葡萄的產量豐盛,所以曾叔父就自釀葡萄酒。他釀的葡萄酒香甜可口,是村里首屈一指的葡萄酒。撲鼻而來的葡萄香,讓我忍不住偷偷用我的手指頭沾了沾爸爸杯里的葡萄酒。嗯,果然葡萄的清香及甜甜的味道環繞在舌尖,久久不散。 話家常時,我也趁機向爸爸討教關于福州人南遷的歷史。爸爸說黃乃裳在1898年戊戍變法后,發現福建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于是便計劃著下南洋尋覓可以移民墾殖的地方。1900 年,黃乃裳選定詩巫的新珠山作為墾區,開墾拉讓江兩岸。1901-1902 年,黃乃裳三次共招募 1118 名墾荒者到達詩巫,命名詩巫為“新福州”。詩巫的福州后輩為了紀念這位開港先驅及他的豐功偉績,便在詩巫創辦了黃乃裳中學也建立了一座黃乃裳紀念公園。這位偉大的華僑領袖體現了福州人不屈不撓的精神,真讓人敬仰。我和弟弟側耳聆聽曾叔父和爸爸津津樂道地談論著先輩們下南洋的光輝事跡,頓時對福州人外遷一事有了新的認知。 第二天,爸爸帶我們去參觀萬安橋又稱“彩虹橋”。據說這座橋不耗一釘一鉚便建成,工藝巧奪天工,堅固異常。這座橋被建于宋朝,距今已有 927 年的歷史。萬安橋全橋長 98.2 米,寬 4.7 米,是全國最長的木拱廊橋。于 2006 年 5 月 25 日作為“閩東北廊橋”之一公布為第六批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酷地是于 2012 年 11 月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由于河的兩岸是一條自然橫貫兩岸的青石所以水清澈投底,使得附近景色錦上添花讓人眼前一亮。 爸爸帶我們到包氏祠堂。途經一座小學,曾叔父自豪的對我說他曾經在那所小學任職校長。我頓時覺得無比的驕傲,遠在他鄉的曾叔父竟然也非泛泛之輩,值得敬佩。談笑間我們來到了包氏祠堂。我們雖然不是包拯的后代,但是基于先輩們敬畏及愛戴包拯的鐵面無私及清廉公正,所以把包拯的家訓刻在包氏祠堂的圍墻上以提醒包家子孫時刻遵行包拯的教誨。 尋根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就得去到先輩長眠的地方緬懷及祭拜。在那里,曾叔父為我們講述著高祖事跡。高祖是一位非常顧家和負責任的人。高祖拼搏的精神和對社會的貢獻讓我很敬佩。同時,爺爺也告訴我要飲水思源,當年曾祖父雖然外遷南下,仍然時時把錢匯回家鄉幫補家用。我也立定心志要遵隨爺爺的教誨,除了要飲水思源也應該實行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道理。 第三天,我們告別了曾叔父一家,便依依不舍踏上了歸途,三天兩夜的旅途就這樣充實又愉快的結束了。我希望我還能有機會了解到更多福州的歷史。千古文化留遺韻,一代文明展新風。這次的尋根之旅讓我領悟到身為福州人的我們應該不留余力地繼續將福州文化發揚光大,讓它源遠流長,代代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