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印象福州》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陳妍妤 年齡:18歲 所在國/地區(qū):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柔佛寬柔中學(xué)古來分校 指導(dǎo)老師:蘇光順 印象福州 福州之地,山清水秀、生態(tài)優(yōu)美,歷史悠久、人才薈萃,被譽(yù)為“有福之州”。傳說,在北宋時期,張伯玉在調(diào)任福州知府后大力提倡“家家戶戶種植榕樹”,福州市因此“綠蔭滿城,行者暑不張蓋 ”,更有“榕城”之美名。我印象之中的福州,有建筑活化石三坊七巷,有經(jīng)典閩菜佛跳墻,還有民族英雄林則徐。 世人都說“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三坊七巷內(nèi)的名人故居眾多,三坊人文,七巷物華,這里可謂福州城的歷史之源。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建筑為白墻灰瓦,以南后街為主干道,各建筑整齊分布于兩邊呈“非”字 型,背對南后街的牌坊左手邊是各巷,右邊是各坊。游走在街巷間,抬頭便可以看到徽派建筑的代表馬頭墻。三坊七巷的建筑原本多為木質(zhì)的,而各建筑又排列緊密,一旦起火便會殃及池魚,而馬頭墻則有很好的隔絕火源的作用。走在三坊七巷的石排路上,感受著時光在古建筑中流逝,腳踏之處也許觀之?dāng)嗄c的“與妻書”作者林覺民也曾牽著他的妻子走過, 撫摸著的墻壁也許嚴(yán)復(fù)或沈葆楨就曾在這里誕生了某個影響著中國近代歷史的想法。夜晚街道華燈亮起,有了燈光的加持,三坊七巷變得流光溢彩,更顯風(fēng)韻! 古有詩云:“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來描述佛跳墻的極致美味。海參、鮑魚、瑤柱等食材本就天生麗質(zhì),再經(jīng)過特有制作技巧,成就了一壇美味艷絕天下。佛跳墻不僅僅是一道菜,更是一種文化傳承。佛跳墻里的每一樣食材都帶著吉祥的寓意,于是在福州人春節(jié)團(tuán)圓飯的餐桌上可見它的身影,鮑魚、魚翅、花膠、瑤柱、文蛤、白靈菇、鴨掌等豐富的食材,經(jīng)過煲、悶、炸等十多到工序以后,再搭配進(jìn)盆菜里。從材料選擇到擺盆,再到靈魂的湯汁,各有千秋,與其說這是一道菜,不如說是世間珍品的聚會!佛跳墻在煨制過程中幾乎沒有香味冒出,反而在煨成開壇之時,只需略略掀開荷葉,便有酒香撲鼻,直入心脾。遁入口中,軟嫩柔潤濃郁葷香,各料互為滲透,百味交融,濃香四溢在口腔中環(huán)繞,帶來多層次感的享受,從上層吃到下層湯汁肉香一直滲透進(jìn)最下層佳肴玉釀,款款貼心。 民族英雄林則徐在福州留下的史跡主要有宅、墓、祠等,這里曾是林則徐出生、幼年讀書、中舉、完婚、中進(jìn)士和走上仕途的搖籃,也是孕育林則徐憂國憂民思想的重要見證。作為林則徐出生至28歲進(jìn)京之前、之后回鄉(xiāng)丁憂守制及晚年回籍養(yǎng)病的住所,以及后人為了紀(jì)念而集資興建的專祠,林則徐宅祠系列文物的完整保護(hù),對福州歷史文脈的傳承與弘揚(yáng),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紀(jì)念意義與人文價值。在廣東禁煙期間,林則徐與外國煙商斗智斗勇,除了著名的“圍困廣東十三行”之外,期間還有一個林則徐請客的事件,也充分反映了林則徐的智慧與勇氣,使人看后大快人心。林則徐曾用家鄉(xiāng)福建的名點(diǎn),即太極芋泥,在宴會上讓外國商人上了一次當(dāng)。這種甜食,外面看去冰冷,內(nèi)卻是里滾燙非凡,正好和西方似熱實(shí)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時候性急不得,性急了就要燙喉。福州因為林則徐而榮,更因為完整地保護(hù)了這位民族英雄的各階段史跡而增輝添彩。 若要寫福州,便不能只寫福州,要寫浸潤在歷史長河里的榕城,煙雨裊裊繞千年。福州文化源遠(yuǎn)流長,如榕樹一般有著無限生機(jī),身在福州,大家應(yīng)該知福、享福、惜福,更要記得添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