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小時候我印象中的福州》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賴意云 年齡:13歲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砂拉越詩巫公教中學 指導老師:朱堯睿 小時候我印象中的福州 從小,我都會拉著小伙伴跟我一起坐在公園聽爺爺奶奶講故事。那時爺爺奶奶經常跟我說,他們印象中的福州是什么樣子。 說到福州,爺爺奶奶最常提到的就是馬來西亞砂拉越的一個城市——詩巫。人們習慣稱詩巫為“新福州”,其原因是因為這里的人將福州的文化保留了下來,且這里的居民大多是福州人,說著一口流利的福州話。他們還將福州的文化遺產保留在了一個類似博物館的地方,這個地方現在由“福州公會”在管理。 說著說著,他們提到了一個對詩巫來說有名的人物———黃乃裳。黃乃裳,享年96歲,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49歲的黃乃裳遭清政府通緝,返回福建。他發現福建人民生活困難,便計劃前往南洋尋覓可以墾殖的地方。而在1901到1902年,黃乃裳先后3次共招募1118名墾荒者到達詩巫,命名詩巫為“新福州”。當年墾荒者在南洋的生活非常艱辛,除了開墾外,他們也必須種植農作物,如稻米和番薯來維持生活。在先賢的領導下,福州人展現了拼搏耐勞的精神,將荒山野林的詩巫發展成現在繁榮的市鎮。 每當聽完爺爺奶奶說的故事后,都會帶我們去吃好吃的福州美食。在一條街道中,爺爺奶奶選定了一個位置,爺爺奶奶吃著夾著肉的光餅,它夾著很多的肉,這讓本就愛吃肉的我也想吃。說到美食,必不可少的就是著名的干盤面 。這可是我最喜歡的福州食物之一,在面上放些許的豬油,撒上蔥花,放上素肉,將它們拌一拌放進嘴里,那味道簡直太喜歡了。 大概在我十歲時,父母曾經帶我前往中國福州。到達那里,我被那江山如畫的風景給迷住了。離開的前一天晚上,爸爸決定帶我們前往福州一個著名的景點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內的千年古城,歷史和文化開支商業的源頭。它起源于晉朝,成就于唐朝五代,一直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古老的反向格局至今基本保留。那里的美食應有盡有,尤其在傍晚太陽下山的黃昏,我都不舍得離開了,因為在陽光的照耀下,那個街道真的是太美了。聽說,三坊七巷也是歷史名人故居云集,有林則徐、左宗棠、鄭孝胥、陳寶琛、鄧拓、嚴復、沈葆楨等,這也讓三坊七巷被譽為中國歷史街坊唯一的活化石。其中三坊七巷知名度最高的歷史名人是林則徐。爺爺給我科普了關于林則徐禁煙的歷史,林則徐曾經作為欽差大臣,他曾經提出了六點方案,包括銷毀煙槍煙具、在限期內改造煙民、懲治本國鴉片商販和吸食者。他對禁煙的行動給予了巨大的貢獻。 此外,福州人也有些有趣的習俗,比如福州人都會拿鴨蛋來招待客人,因為他們認為鴨蛋是有營養的食物。而且,福州人也會拿面線招待客人或慶祝生日。其實在中國民間,漢族歷來就有生日吃長壽面的習俗 ,相傳與漢武帝有關,長壽面主料為高筋粉,配以各種調料,代表人們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愿望。“臉長即面長”,于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這是因為面條的形狀又長又瘦,諧音就是長壽,寓意著長命百歲的意思,因此這個面又被稱為“長壽面”。 去福州旅游的時候,我們拜訪了一個名為永泰的縣,當時爺爺便給我科普了什么是“十邑”。“十邑”指的是福州十邑舊制福建福州府所轄十個縣,即:閩侯、長樂、福清、連江、羅源、永泰、閩清、古田、屏南、平潭,這十個縣通行閩東語也就是所謂的福州話,同屬于福州文化圈,具有共同的文化認同感,認為自己是福州人,這種認同感在海外十邑籍的華僑、華人中尤為顯著,即使在福州市轄境變遷以后,古田和屏南籍的華人仍認同自己為福州十邑人。 當時的我對福州的宗教感到好奇,于是便問了爺爺,而爺爺就告訴我,福州并不是只有佛教和道教。那么福州的宗教有哪些呢 ?福州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是全國、全省宗教工作的重點地區,依法登記的市級宗教團體有5個,名為福州市佛教協會、福州市道教協會、福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福州市基督教協會、福州市天主教愛國會,全市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1281處。 在一旁聽著的爸爸,他看到我求學的樣子,也順其自然的和我說起了關于福州的歷史,我立即來了興致,專心地聽爸爸給我科普。爸爸科普后我才知道,福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也就是新石器文化時期。 秦朝時期郡治,公元前202年,福州成為了閩越國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由此開始。 后來,晉朝的“八姓入閩”和晚唐的王潮、王審知兄弟開閩,福州在中原漢人移民潮的長期推動下,逐漸繁榮起來,福州民系也逐漸形成。 結合那次旅游和小時候從爺爺奶奶那里聽來的故事,現在的我雖然對于福州的印象并沒有特別地深刻,但我希望長大成人后還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關于福州的文化,好讓我可以宣揚福州的文化,并且告訴其他人,福州并不會比其他任何文化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