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印象福州之爺爺說》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吳妤萱 年齡:11歲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砂拉越詩巫敦化小學 指導老師:楊玉鳳 印象福州之爺爺說 黃昏的時候,爺爺心血來潮,帶我來到碼頭附近閑逛。垂釣的人們被夕陽余暉所籠罩,看起來那么的愜意,仿佛疫情未曾給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困擾。沿著拉讓江河畔漫步,黃澄澄的江水緩緩地,潺潺地流過,一切美如畫。 課堂里,老師曾經說過,詩巫是砂拉越第三大的城市。因這里的福州人口居多而被稱為“新福州”,又稱“小福州”。我未曾到過中國福州,卻有幸生長于這片被濃厚福州文化所蘊育之地。在這里,我們說福州話,吃福州菜,堅守著來自原鄉的文化傳統。在海的另一端,活出另一個福州。 爺爺牽著我的小手,開始用他那帶著濃濃福州腔的中文說起第一千零一遍的從前。爺爺說,拉讓江的水,曾經清澈得可以看見魚兒游來游去。人們喜歡在這里垂釣,釣的不僅是一餐溫飽,更是一種清閑,一份享樂。對于懵懂的我,很難想象,百年以前,這里不過是片蠻荒之地,憑借福州祖輩們的毅力和努力,方將此處變成了一塊福地。 爺爺說,那時候的日子過得相當苦哈哈。人們過著早起晚歸的生活。種稻也好,割膠也罷,福州人的骨子里就是有著一番苦耕蠻干的韌性。雖然艱苦,卻從不言棄。我望著爺爺那滿布皺紋的臉龐,仿佛還看得見他身上流竄著的堅韌。 我在想,等我長大以后,我是不是也會像爺爺一樣,百般堅韌,無畏人生的風風雨雨呢?爺爺幼小離家,吃苦耐勞,后來和奶奶一起奮斗打拼,挨過了日據共亂,見證過獨立后的興盛穩定,到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爺爺還在經營著他的小店鋪,風雨無阻,直到幾年前才正式退休待在家里享福。 這時,一架飛機正好從我們頭頂上方掠過。因為疫情,我已經有好一段日子沒和家人遠行了。可爺爺只抬頭望了一眼,就發出了一聲輕嘆。爺爺說,飛機是我的時代。他的時代只有船只與自行車,就連汽車都是有錢人家的玩意兒。可是,爺爺也說,年輕時的他可是把自行車給踩得如風火輪般飛快。 我突然想起了家里那輛老鐵馬。比起汽車,爺爺似乎更喜歡騎著自行車外出。爺爺說,自行車既不耗油,又可鍛煉身體。我曾經對此番言論嗤之以鼻。想想那炙熱如火的午間太陽,又或是那宛如泄洪般的滂沱大雨,都讓我對騎自行車這件事興致勃勃。 如今想想,爺爺不過是有著福州人獨有的節儉天性。爺爺不喜我們浪費,他自己的衣服、鞋子、毛巾等物都是用到很破,很舊了才舍得丟棄。對他來說,如今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得來不易的成果。而此刻他身上那件洗得泛白的襯衫正好驗證了他的節儉。 其實,不光是爺爺,就連奶奶都極其節儉。儲藏室里那一臺縫紉機就是最好的證明。小時候,我喜歡看奶奶熟練地在縫紉機上縫紉各樣的衣物。有我漂亮的小洋裙,還有夜里蓋在身上的小被子。奶奶說,那是百家被。蓋在身上的,不僅僅是奶奶的手藝,更是寓意深遠的祝福。也許,這就是為什么福州人都很有福的關系吧?
思緒紛飛,夕陽西墜,應對了那一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爺爺說,這里的碼頭,曾經是整個城鎮最繁忙之處。來自四面八方的船只,停泊此處,轉載人們與貨物,迎著一次又一次的啟航。小時候的他,在這里買過幾分錢的光餅,吃過滿嘴豬油的干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