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家鄉美食》 作品類別:征文 作者:周俊杰 年齡:11歲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砂拉越詩巫敦化小學 指導老師:楊玉鳳 家鄉美食 詩巫是個彈丸之地,它被譽為“小福州”,這兒福州人居多,傳統福州美食多得不勝枚舉,如:干盤面、鼎邊糊、紅酒面線等。其中,一種美食就是光餅,它是我從小最喜愛吃的食物。在許多小巷里,常能看到一些小店里,擺放著些像杯口大小的圓形發面餅,大概有兩公分厚吧,面上烤的黃黃的,許多的芝麻嵌在面上,餅的中間向里凹,呈個小坑,用手用力按一按挺硬的,這就是光餅。 光餅深受本地居民的愛戴。因為它的價格便宜,只要花費一零吉就能購買到三個。部分小販會把肉碎夾在光餅里,他們買了一些已烤熟,不過沒有烤到酥的光餅回來,外表白白的,方便油炸時可以炸出漂亮的金黃色,炸好光餅后瀝干油,切開一半后夾入煮的鹵肉。光餅炸到酥脆配上鹵肉還有汁,真是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凡有福州人聚居處,必有光餅滿街飄香。 所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外國游客也品嘗并購買一些光餅作為手信來贈送給親戚朋友。光餅,并非貴重的禮品、禮物,而是突出當地的傳統美食,攜帶方便,輕巧,又具有當地文化特色,更能討得親人朋友的歡心。一份情意,一份真誠,一份心意,有些游子也會購買光餅帶回異鄉,以一解思鄉之愁。 光餅不但好吃,而且還有一個動人的小故事呢!公元1563年,戚繼光將軍入閩追倭寇,不想連日陰雨,軍中不能舉灶,戚繼光便命人燒制一種最簡單的小餅,用麻繩串起來掛在將士身上當干糧,大大方便了作戰和殲敵。后來戚家軍全殲滅倭寇據點,戚繼光把倭寇打敗,這其中可也有光餅的一份功勞呢!后人為了紀念戚繼光平倭業績,便從他的名字中選取了“光”字,從此,這種烤餅便有了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名字一一光餅,后來,這小餅流入民間,不但普遍食用,而且還成為祭神靈祖先必備的供品。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在福州地區百多種地方風味小吃中,光餅是最簡易制作的一種。它的原料僅為面粉、堿面、鹽巴,另加一點芝麻。不過,不可小覷它,這光餅還是大有來頭的。農歷四月初八是尤溪縣民間傳統的“光餅節”,很多市民都會去買些光餅來吃,有的光餅還未出爐就被定購一空了。 身為福州人后代,我深感光榮和幸福,因為我隨時隨地都可品嘗到光餅,其貌不揚,可是卻味道驚人!早年對福州人而言光餅是出遠門不可不備的糧。即使到了今日,福州人對光餅依舊情有獨鐘,在他們的認知中,光餅甚至是通腸藥,遇水土不服,腸胃不適,啃一塊光餅就有療效了。光餅就是一家人的幸福,光餅就是一族人的鄉情,光餅讓我們感覺富足。我期望光餅能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讓全球人民都能品嘗到家鄉美食一一光餅。感謝我們的祖輩把這些歷史悠久的特產一直傳承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