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小福州的歷史由來》 作品類別:征文 姓名:楊孟杰 年齡:12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敦化小學 指導老師:蔡艾倫 小福州的歷史由來 有一天我從收音機廣播聽見我們詩巫有一個稱號叫“小福州”。我當時就納悶了。福州不是在中國的嗎?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便上網查詢為什么詩巫也稱“小福州”? 原來詩巫被之所以被稱為“新福州”是因為詩巫的經商人員絕大部分都是福州人的后裔。這件事,還得從一個叫黃乃裳的晚清舉人說起。 黃乃裳,字紱丞,號慕華,他出生于1849年。他是福建福州市閩清縣六都湖峰村人。黃乃裳一家世代務農,家境貧寒。那時候,不少西方傳教士來到福建一帶傳教。在他們的影響下,黃乃裳接觸和學習西方文化知識,并掌握了英語。當然,對于傳統文人來說,依靠科舉考試步入仕途,才是正經道路,黃乃裳也不例外。他雖然年紀較大,依然有一顆步入仕途的心。1877年,28歲的黃乃裳以童子試第二名的好成績,獲得秀才功名。1894年,黃乃裳終于通過了鄉試,獲得舉人功名,這一年他已經45歲了。然而,就在黃乃裳打算繼續在科舉考試道路上走下去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他的三弟、致遠艦副管帶黃乃模與鄧世昌一起,在黃海海戰中為國犧牲了。黃乃裳看透了大清王朝的落后,放棄了仕途,走上了維新道路。 于是他參與了公車上書,在福州創辦了福建第一份報紙《福報》。不幸的是,很快維新變法宣告失敗,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黃乃裳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一起遭到清廷的追捕,被迫亡命天涯。黃乃裳對清廷非常失望,擔憂老百姓在清廷生活困頓,便決定前往東南亞地區,為老百姓尋找一塊容身之地。1899年9月,黃乃裳攜帶家眷來到新加坡,并擔任《星報》主筆。隨后,他只身前往馬來亞、蘇門答臘、荷屬東印度群島等地區,進行實地勘察,尋找合適的地點。黃乃裳有一個女婿叫林文慶。林文慶是第一個獲得英女皇獎學金的中國人,與伍連德、宋旺相并稱為“海峽華人三杰”,擔任過廈門大學的校擔任過廈門大學的校長。林文慶長期在南洋地區生活,所以對這一帶很熟悉。他向岳父推薦了地廣人稀、荒地眾多的砂拉越地區。砂拉越地區坐落在馬來西亞最長的河拉浪江的岸邊,已有少量福建人在這里經商。 當地的拉者(酋長)查爾斯·布魯克也希望有更多華人來墾荒。于是,黃乃裳與查爾斯·布魯克一拍即合,簽訂了協議,租賃砂拉越地區的詩巫作為墾區,協議中主要條款之一是“所墾之地享有666年的權利”。租約時間之長,遠遠超過了清朝與西方列強簽訂的那些不平等條約。 有了落腳之地后,黃乃裳就興沖沖地回到福建,招徠當地老百姓前往南洋地區墾荒。在1601年2月20日,在中國傳統春節到來之際,黃乃裳率領的第一批福建人以抵達詩巫。這是馬來西亞中國城的第一批福建居民。之后,黃乃裳又率領了兩批福建人來到詩巫。這三批人馬加起來,一共有1118名福建人。這1118名福建墾荒者在詩巫定居下來。當時,詩巫到處都是熱帶雨林,遍地都是低洼沼澤,不但有蛇蟲出沒,還流行著各種熱帶傳染病,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墾荒者沒有屈服于大自然,而是憑借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頭腦,開始了大規模墾荒活動,摸索新的耕作技術,建設自己的家園。 作為組織者,黃乃裳向查爾斯·布魯克借貸了一批資金,提供給墾荒者。還成立了新福州墾場公司,為墾荒者提供生活上的必需品。在黃乃裳的倡導下,當地還建立了學校,為墾荒者的后代提供教育。在經過了最初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后,福建墾荒者在詩巫站穩了腳跟,開發了當地豐富的木材資源,種植了高價值的橡膠,又開辦商店、發展運輸,做起了生意,混得風生水起。 10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福建墾荒者早已去世,他們的后代依然居住在詩巫,繁衍生息。倒是在詩巫城里,到處都留著他們當年生活的痕跡。如今詩巫有19條以華人先輩命名的街道,其中福州人占了15條。其中,詩巫市議會命名的黃乃裳街最為著名。黃乃裳街是銜接蘭彬與甘榜艾蒲路的一條橫路,全長雖然只有200米,但卻是詩巫最繁華、熱鬧的街道之一。 現在,福州人是詩巫最有經濟實力的群體,走在大街上,到處都傳來熟悉的福州鄉音,所見都是“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的華人面容,令人倍感親切。在詩巫,最受歡迎的兩道菜肴,是福州人的“干盤面”和“光餅”,就連咖啡店里,都出售這兩道菜,讓人感受到福州傳統美食文化巨大的生命力。 在看過了這個資料后我更了解詩巫的歷史了。我希望大家能多多了解關于自己國家或州的歷史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