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記憶中的福州》 作品類別:征文 姓名:包可莉 年齡:12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敦化小學 指導老師:張彩萍 記憶中的福州 冷冷的月在夜空中亮著,不知是皎皎的白光還是淡色的黃,盈滿了巷頭巷尾,屋檐上染上了白霜。約莫凌晨,連做包子的老板娘也尚未起身。靜寂無人,有風呼呼地吹。我悠悠地走著,看著繁星滿天,腳下是一片柔軟一一下過雨,黃泥濕漉漉的,春天的味道,雨知時節隨風入夜,即使幾天了,泥濘也未離開。 我脫下草鞋,單手拎著,踩在泥上,泥土從指逢中慢慢溢出,軟軟的,涼涼的,帶著濕意。我在一條長街上,兩邊是人家,也可是店鋪,大門是用木板做的;雞鳴,晨起的人們推開一道道木門板,板門和槽摩擦傳來悶悶的“咔吱咔吱”聲,此起彼伏,驚醒了檐上的鳥雀,在唧唧喳喳中開始了新的一天。這里是下街,小零嘴居多,還記得以前總跟著姐姐,走東街串西街,糖梅李果,吃完這家去那家。姐姐最喜歡吃一個推來叫賣的大娘的豆粉糕。其實豆粉糕我家也有,不知為何,姐姐只愛吃這一家。我則最喜歡巷口的鹵肉,牙簽串著在大鍋里鹵,沸騰的鹵水沽沽作響,拿起一串,湯汁順著滴在地上,浸入泥土里,香味好像彌漫了整條街,毗起嘴咬上一口,恨不得連舌頭也咬掉。姐姐還帶著我偷偷去打小牌,那種約莫兩個手指的紙牌,不過不能被發現了,不然就要被挨打的。我有時坐在旁邊打彈珠,有時順便坐在門坎著給她們望望風。這種土房子十分涼快,隱隱流動的風,頂頭烈日全然被屋檐所擋,即使一天從早到晚都在那乘涼,也是樂意的。有時街道上擺攤的人累了渴了,便走到身后的屋子里討杯茶水喝,然后一起在檐上閑談,看著日頭漸西,在開邊映下寸寸紅。 沿著下街往東走,便是上街,上街有一條古石頭路,這好像是唯一一條,不是泥巴的路。我的妹妹很喜歡往這兒鉆,赤著腳,一面嚷著踩著好痛,一面又四處蹦噠。偶爾逢著雨天,石頭打滑,她又得栽個跟頭;不過她也不哭,拍拍屁股又不知跑哪些兒去了。沿著這條路一直走,會看到一望無際的田野,農民仰仗它生息以此終老。年逢葉落之際,妹妹便一個人“蹬蹬蹬”跑去給家里看谷,就是租地給雇農后去收谷,不過首先要人去數他們到底收幾擔谷。她“滋溜”一聲跑去田里,踩過雜亂無章的石子路,越過青苔密布的石板橋,將叮咚作響的溪水甩在耳后,飛奔到田梗上,跳到一土墩頂,盯著田野里的農民將割好的稻子一擔一擔地裝好往上抬。她在心里不停地計數,有雇農欺負她小,會半哄半騙地對她說:“站到這蠻熱嚙,這么累,去哪里玩一會兒吧!”但妹妹卻毫不理會:“賣(方言,“不”的意思)!你是想’偷’了我們家的谷哩!”稚嫩的童言夾著方言,人們聽了哈哈大笑,調侃她真像個“小地方婆子”。 我不曾看過谷,只覺得妹妹才不過六七歲,卻真真是機靈極了。不知走了多久,我終于趁著月色走到了小河邊,坐在石板橋上,一只腳懸空吊著,拿著根長桿有一下沒一下打著水花,激起的水珠偶爾濺在衣上。以前每每偷逃課,就會叫上三五個小伙伴到這兒斗雞、捉蛾蟲、,或者挽起褲角到小溪里頭摸魚蝦,累了就一頭倒在小草堆里,啃著野果,從灌木叢中看著黃牛吃草。估摸著日頭差不多了,就一溜煙兒跑回家去吃飯。我看著那里幾乎黑漆漆一片的草地,忽然好像就看到“一個個四仰八叉”的人兒哈哈笑著,蛾蟲和蚱蠕四起逃散,微折的小草在陽光下折折射出一道耀眼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