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家鄉的味道》 作品類別:征文 姓名:林可欣 年齡:12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敦化小學 指導老師:張彩萍 家鄉的味道 家鄉,是我們永遠的依靠。而家鄉的味道,總是讓人懷念不已。每個人心中對家鄉的味道都不一樣,幾道普普通通的福州美食,就能帶來說不盡的溫馨以及溫暖的心靈。 我的家鄉一一福州,詩巫。在這里特色美食眾多,包括干盤面、扁肉、糟菜粉干、光餅、鼎邊糊、紅酒雞面線、砂拉越功沙、茄汁棵條、粿汁、炒煮面、三色奶茶、三酸冰及小麥草C等。 從祖輩流傳至今,干盤面對于砂拉越福州人而言,是不可替代的食物,更是主食之一,占據生活很大部分。小時候的我只懂得吃罷了,還吃得津津有味的。其實好吃的干盤面精髓在于面條具有彈性,大火煮滾過水之后濾干,加以豬油、耗油、炸蔥、叉燒、肉碎及青蔥點綴,一碗美食油然而生。干盤面的另外一個靈魂搭配就是扁肉。皮薄肉扁,面皮手工制作,搭配著肉餡,滋味滿分。 我記得每當傍晚時,我最期待的就是聞到從廚房傳出來,那是我對福州菜最熟悉的味道之一糟菜粉干。糟菜是由將浸入紅酒酒渣數月腌制而成,將粉干、糟菜與配料放入鍋里用大火炒至超出鍋氣,加以高湯一起煮,糟菜的酸味及富有酒味的湯汁,意外融合,既開胃,又讓人欲罷不能。小時候一旦聞到這個香味,我都忍不住跑到廚房去,看著我的奶奶烹飪。 令我難以忘記家鄉的味道也來自一個福州特色小吃,也就是光餅。傳統光餅是經由將麵粉灑上些許鹽巴之后揉成麵團,再捏成中間有孔的圓形小餅塊,灑上芝麻,貼在壁爐上烘烤;加料版本的光餅,則是將特制鹵肉夾在光餅中間,在下鍋油炸至兩面金黃撈起,趁熱入口,即可感受到光餅的酥脆及鹵肉香,一片小小的光餅,卻能讓人享受味蕾盛宴。直至今日我依舊很喜愛這一道小吃,有時去到咖啡館吃早餐或者下午茶看到光餅都會買來吃,只是可惜的是我吃過這么多商家買的光餅,我還是吃不出我記憶中那個家鄉的味道,家鄉的回憶。 鼎邊糊,承載兒時記憶的福州美食。記得小的時候,媽媽一邊煮鼎邊糊,我就在一旁看,還時不時地試一下,搭把手。媽媽還教會了一些小竅門,要做一碗好吃的鼎邊糊,首先是好的湯頭,再就是火要旺,最后就是淋漿快而薄。我還記得對著剛出鍋的鼎邊糊,對著碗邊就是一口吸,被滾燙的湯水燙的嗷嗷叫,但下一口依然毫不猶豫的下嘴,媽媽總會笑著撫摸我的頭。如今,鼎邊糊小吃攤在福州的街頭巷尾處處可見,為市民常用的早點,食品店里還有袋裝的“鼎邊糊”出售,可以隨時煮食。 福州孩子,都吃著面線長大的。紅酒雞面線是家喻戶曉的福州人傳統菜肴,同時也是福州人在節慶或坐月子食用的菜肴,尤其熬至入味的紅酒雞面線味道更為濃郁,令人齒頰留香。所謂面線一般都是手工制作的,非常細膩,爽滑,而且很有彈性,香爽可口。別人家我就不是很清楚,可是在我的家鄉,面線廣為民眾喜愛,大年初一,我們都要吃一碗面線,祝福健康長壽。 家鄉的味道是美好的,是懷念的,也是我心里深處的柔軟。這些都是屬于我的對家鄉的印象。家鄉的味道會永遠停留在我心里最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