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福州美食》 作品類別:征文 姓名:陳志華 年齡:12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敦化小學 指導老師:張彩萍 福州美食 福州人較喜歡清淡的食物,因此鼎邊糊成了福州人早餐的首選,也是福州最著名的美食之一。 鼎邊糊也稱鼎邊糊。紋在福州話里的意思是“抹一圈”。首先,以艦子汁為湯,在鍋里燒開取其鮮味,再將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一圈澆過去,米漿在鍋邊燙成干皮后用鍋鏟刮到湯里。然后,再加芹菜、蔥、蝦米、熟魚干、小腸、花蛤、香菇、白菜等作佐料,燒開后起鍋便是一盆滾燙的“鍋邊糊”了。剛出鍋的鼎邊糊白脆薄潤,色香味濃并且湯清不糊,食之細膩爽滑,清香可口令人食指大動。此外,鍋邊糊還可以配著炸蝦酥、芋棵和煎餅吃。 小時候,奶奶常常煮鼎邊糊給我和哥哥吃。做好的鍋邊糊芳香四溢,直撲鼻孔而來,等不及的我端著小凳子放在灶臺前墊高了身子并拿著鍋鏟子迫不及待地拿鍋鏟,不住地鏟鼎邊干熟了的面片吃。可面片吃多了,肚子也飽了。等到做好的鍋邊糊后,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哥哥吃。 聽奶奶說,鼎邊糊還有一段不尋常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寇,當受到地民眾的擁戴與歡迎,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當地鄉民擺下八仙桌,主動送來大米、魚肉、香菇、蝦皮等,準備熱熱鬧鬧地招待凱旋的戰士們。就在此時,又有一股倭寇襲擊,戚繼光問清情況,馬上集合隊伍準備殲滅敵寇。老百姓一聽著急了,無論如何也要讓戰士們吃了飯再去打仗。不知是誰靈機一動,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艦子、金針、木耳、蛭干、干貝等一股腦混煮成清湯,涮米漿于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鍋鼎邊糊就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后奮勇上陣,把倭寇全部消滅。老百姓位了緬懷戚家軍也在每年的過夏時吃鍋邊糊。 希望大家都有機會到福州品嘗正宗的鼎邊糊,并讓鼎邊糊繼續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