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家鄉那條路》 作品類別:征文 姓名:林克威 年齡:17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砂拉越古晉中學(國民型) 指導老師:張雅芳 家鄉那條路 有外婆的小時候,很幸福。 外婆是個生意人,在一條名為亞答街的巷子口開雜貨店。店面是個騎樓建筑,白天做生意,晚上上樓就能歇息。由于雜貨店和我上學的學校很近,兩點一線成了我的日常。可每每到了飯點,外婆忙起來幾乎沒時間給我準備吃的,我就得自己走路到后邊的亞答街去買吃的。 雖然到亞答街的路很短,但我常常邊走邊看。這條路的路邊,有讓我駐足的風景,甚至有些時候我花了好長時間才回到外婆店,外婆遲遲不見我歸來,擔心得差點顧不上店的說要來找過。幾次下來,她才真的放心。亞答街是一條很有古早味的街。一路上可以看到有年代的店屋。好多店都是一些老人家在經營的,家具店、書局、當鋪,好多都是五六十年代就開始在這里做生意了,外婆的雜貨店也是。 每當我從學校,走著那條去往亞答街的路時,我都會東看看、西看看。“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的這句話對我來說是不成立的,只要你保有好奇心。那條家鄉的路,沿途的風景,讓我的小小眼珠子轉個不停…… 從雜貨店出發,看見店屋黃色的墻因為長時間沒清理所以爬滿了細黑的藤蔓。再看看地上,有一些從細縫里長出來的小花小草。路邊的一條小水溝里長滿了青苔,黑不見底的水溝邊上,偶爾有逃竄的老鼠出來嚇人,對當時小學生的我來說,真是虛驚一場呀! 一路往前走著會經過一家咖啡館。咖啡館里有很多裝滿咖啡豆的瓶瓶罐罐。 每次經過都會聞到濃濃的咖啡味。必須隔個四五間店,咖啡味才會從你的鼻子里散去。 這條路走走到盡頭便是福州面館。因為我很常光顧這里,我與煮面的師傅已經是“老熟人”了。他們對我這位“小顧客”的吃面喜好可是一清二楚,“打包兩包糟菜米粉,加香菜對吧?”福州老板熱情的臉龐湊近我,我連忙點點頭。為了讓外婆吃上熱騰騰的面湯,我緊趕慢趕地踩著輕快的小步伐往回走。 一樣的路,一樣的風景。這條路,在我12歲以后就很少走了。為了準備馬來西亞小六檢定考試,我下午便留在學校圖書館做復習,沒有再去外婆家溜達了。升上中學以后,參加了社團尤其忙碌,周末的閑暇時間更愿意和朋友待在一塊兒。幾年下來,那條曾經我最熟悉的路漸漸模糊。 一直到我升上高中這年,母親要動手術的緣故再次把我寄放在外婆家,那一天我在外婆的雜貨店過夜。外婆一點沒變,身體還是很硬朗,一臉慈祥開朗。小時候她給我講的故事,那天又再增添新的版本,小時候我的性格內向,外婆總是希望我能活潑一點。不曾想是外婆正擔心我的交友情況。那天我依靠在她肩上,發現原來她消瘦不少,我心里默默告訴外婆:您的乖孫我,現在很好,在理科班也交到新朋友,還愛上打籃球,生活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您勿掛念。 隔天早上,我走了那條路。一樣是那條的路,徐徐的微風迎面吹來,但是眼前的風景不同以往了…… 黃色的墻上沒有了那些藤蔓,水溝蓋上水溝蓋,再沒見到老鼠的蹤跡。咖啡店的陳設換了,裝滿咖啡的瓶瓶罐罐換了位置。唯一沒變的,是那撲鼻的酒糟香味,太好了,福州面館還在。這次我決定給外婆外帶雞湯面線,暖暖她老人家的胃,就像我此刻的心被味道焐熱一樣。回程的路上,我隱約能夠感覺自己內心的快樂,嘴角基本上都沒下來過。 我懷念那時的我走的那一條路。那不僅僅是一條路,它還是有外婆在的一個地方。我相信這條路會一直保存在我記憶里的。因為,回憶能夠帶來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