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憶福州》 作品類別:征文 姓名:蘇德歡 年齡:13 所在國/地區:馬來西亞 選送單位:砂拉越民丹莪東華中學 指導老師:林芝朸 憶福州 每當閑暇時刻的我,外婆總是我最佳良伴,我們時常一起聊天。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當我們聊著聊著,我的眼神就無意間被客廳的桌上有一本陳舊的相冊吸引了。于是,我便好奇的打開了那本相冊,相冊里的照片十分老舊。看到了這本相冊后,便引起了我極其強烈的好奇心,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本相冊。我就去問在一旁的外婆關于這本相冊里的情形,她就毫不吝嗇的與我分享了故事。 外婆說,這本相冊是祖先所遺留下來的,祖先是福州人。外婆也說道,祖先所遺留下的這本相冊是為了讓它留下給下一代留念,好讓能代代相傳前輩和祖先們對自己身為福州人能了解福州的文化歷史。接著,外婆就與我分享福州的歷史文化、美食及習俗。 福州民系,即福州人的來源以中原人的入遷和土著閩越人融合為主南遷至福州的中原人與當地漢化的閩越人相互融合,便形成了福州民系。外婆說,由于歷史上各個時期福州人進行移民的緣故,福州民系還分布在南洋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泰國、汶萊、臺灣、香港等許多國家與地區去開拓與建立新福州樂土。 大概介紹了福州人的歷史后,外婆便把話題轉移到了福州人的美食。外婆跟我分享幾道福州人特色美食。我的的腦袋就浮現了一種食物,那就是——鼎邊糊。若沒有外婆的解釋,我還真不知道鼎邊糊這食物的名稱里的“鼎”字在福州話中,是鍋的意思。這道美食是將米漿淋在鍋內的上半部,代米漿稍燙干后,刮入鍋中一同烹煮便可食用。說好了鼎邊糊美味的食物,回想到每天早上我定會約著外婆一起在外飽食一餐的干盤面。它可是每每桌上必點的干盤面啊!福州干盤面基本有原味和醬油味兩種選擇。干盤面是以干撈的方式烹煮。一說完了干盤面,也讓我想到了我最愛吃的福州小吃--光餅。光餅是一種無酵餅。在福州地區多種小吃中,光餅是最廉價的小吃之一。光餅至今深受許多人的喜愛。從前,光餅是給老百姓吃用,但是誰也沒想到,光餅這個小吃竟有今日這等風光。在外婆一凡解釋下,讓我對福州美食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福州美食包含著許多故事,這些食物吃了會讓我們留戀忘返。還有也外婆隨便提到昨晚媽媽煮的面線也是唯有在福州人里能吃到的——紅糟雞線面。 它可是個非常引以為豪的福州人的風味美食。 說完了關于福州的美食之后,外婆便跟我說說關于福州人的文化習俗。舉個例子,福州人在過生日時要吃上一碗“太平面”。“太平面”也稱之為長壽面。所謂“太平面”是指煮一碗線面,配上鴨蛋。所謂鴨蛋,在福州話中,諧音“壓浪”,是讓出洋過海的一帆風順,旅程平安。因此“吃鴨蛋,講太平”,就是這么來的。福州話“長面”和“長命”諧音,長長的面線來到壽宴稱為“長壽面”。壽宴吃長壽面意為長命百歲。線面就像一根根長長的線,牽起福州人的一生。除此,在喜慶日子里,也自己獨有的特色禮儀風俗。在于為福州人,外婆希望福州文化可以傳承下去,讓福州文化不會因此而淘汰。 雖然自己本身也是個福州人,但是我對我自己感到很失望,因為對自己福州人的事與物,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在這次聽完了外婆所說的一點點對福州歷史及文化認識,讓我更深地了解到福州人的博大精深。因為時侯不早,外婆要小歇一下, 只能把我的好奇心暫時收起。 之后,必定會再與外婆延續憶福州的古來今往。 福州可是擁有2200年以上的建城史,是閩都文化的發源地與興城地,孕育出燦爛的閩都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希望福州這“有福之州”的可以發展地越來越好,讓很多人認識到福州。 |